【生活健康你我他】孩子得哄睡入眠 長大後 睡不好風險大
統計分析,發現那些習慣要父母輕拍入睡、抱到入睡或同床共睡的幼兒,年齡更大時,睡眠品質不佳的風險似乎會較大。 |
文/柯俊銘
對於初為人父母者而言,每天最頭痛的事恐怕就是哄孩子睡覺了。由於新生兒的睡眠週期尚未穩定,往往是晝夜顛倒,當肚子餓、尿布濕等情況時,就會醒來大哭,家長經常得一整晚起床安撫數次,為搞定小寶貝可以說是費盡苦心。
一份於今年4月發表在國外期刊「小兒及青少年醫學檔案」的報告指出,父母哄孩子睡覺的方式若未能隨其成長適當調整,恐怕會導致學齡前,甚至進入小學就讀後,出現睡眠相關問題,影響身心發展。
該研究是由加拿大蒙特婁(Montreal)大學心理系的學者Valerie Simard所主持,他與Sacre-Coeur醫院的睡眠專家合作,針對987位出生才5個月的嬰兒進行長達6年的追蹤,目的在探討家長哄孩子入睡的方式與個案往後出現睡眠障礙的相關性。
過程中,所有父母每年均接受一次問卷訪談,調查內容除包括孩子的氣質、情緒穩定度與其他心理特徵外,主要還有他們平時的睡眠狀況,例如有沒有常做夢?平均睡眠時數?要多久才會睡著?與夜間醒來再入睡所需時間等。而家長如何哄孩子睡覺與孩子夜間醒來時,會如何因應,也是詢問的重點。
透過統計分析,結果發現那些習慣要父母輕拍入睡、抱到入睡或同床共睡的幼兒,年齡更大時,睡眠品質不佳的風險似乎會較大。
家長在孩子29至41個月大時的哄睡方式,對孩子4至6歲時的睡眠問題最具預測力。比如說在上述的時間點,孩子若夜間醒來以餵食或給奶的方式哄睡,往後較容易做噩夢、每天睡眠少於10小時與醒來很難再度入睡。孩子若總是和家長一起睡,往後其夜間醒來平均要花15分鐘以上才能再入睡。
研究者表示,孩子出生初期,睡前有家長陪伴確實可以縮短入睡時間,夜間醒來以餵奶哄睡也普遍有效。但隨著長大,這些方式卻可能適得其反。
因此學者建議要趁早訓練寶寶自我舒緩(self-soothe)的能力,也就是不需要他人或物品的安慰便可放鬆進入夢鄉。平時除讓孩子規律就寢外,也要儘量營造良好的睡眠氣氛與環境,利用他有睡意卻還醒著時,就放在自己所屬的床上,使其能夠慢慢入睡,如此不但有助於培養獨立,更能提升睡眠品質。
(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自由時報-970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