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8 00:47:38 落葉之楓

【藝文賞析】都江拜水

都江拜水

〈都江拜水〉這篇短文,寫於四川地震前,記四月初參加都江堰「放水節」見聞。5月12日規模7.9的地震災情從四川傳來,我和艾蕪學校校長王莎、都江堰作家王國平、市府官員曾正伢,全聯繫不上了。報紙電視觸目盡是屋舍如遭轟炸,路面如遭翻掘,哀號、死亡、活埋的慘狀。想我剛在都江堰待過五天,才認識的新朋友一瞬間生死不明,山水已非上個月的山水,人事也非上個月的人事,〈都江拜水〉不得不增添一筆憑弔,我難抑淚流地祈求李冰水神:安撫無家的生靈,讓十萬死難者長存江水記憶裡。 ──作者2008.5.14補記

這是名聞中外的中國四川省成都安瀾索橋,坐落於都江堰首魚嘴分水堤之上,飛臥岷江南北,全長兩百六十公尺,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梁,是都江堰最具特色的景觀。
(路透)
這些天不是看山看水,就是看古文化遺蹟。出了成都雙流機場,《香港文學》總編輯陶然逕去都江堰「二王廟賓館」休憩。王莎安排《天下無賊》的作者趙本夫和我,去看金沙博物館。直徑12.5厘米,厚0.02厘米的太陽神鳥金箔,最教人讚嘆,薄如蟬翼而金光耀眼,確是一輪先民膜拜的太陽;中間鏤空部分為十二道鋒刃旋轉的飛輪,環繞四周翱翔的是身形修長、媲美敦煌飛天雲紋的四隻神鳥。
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箔。
陳義芝照片提供
 
 
 
 
 
 
 
 
 
 
 
 
 
 
 
 
 
 
 
 
 
 
 
 
 
 
 
 
金沙遺址出土的陶罐、陶瓶、陶杯,還有酒器及裝飾
物,式樣多而造型美,顯示經歷過完備的社會型態;一字型嘴的黃金面具,方耳、隆鼻、核桃仁眼,繼三星堆之後,又一次昭告世人古蜀文明的非凡。

一條身子盤伏、頷口微張的石蛇在展櫃中,相貌樸實,不像圖騰,倒像是供玩賞的寵物。我因生肖屬蛇,十餘年前蒐集過蛇型紀念品,但像金沙博物館石蛇這般溫馴者,十分罕見。因是古物,不可能己藏,只能拍照留念。

金沙遺址出土的面具造型。
陳義芝照片提供

 

 

 

 

 

 

 

 

 

 

 

 

 

 

 

 

 

 

 

傍晚與各路作家會合,中國現代文學館長陳建功來自北京,在台灣爾雅出過書、博學的王充閭來自遼寧,歷史劇作家張笑天來自吉林,參加過愛荷華國際作家工作坊的遲子建來自哈爾濱,繆思的女兒舒婷從福建來,寫作動物文學知名的蔣子丹從海南來,還有浙江詩人黃亞洲、澳門散文家廖子馨。南京的趙本夫,同行一下午聽他聊骨董,已不見生。最熟的要算香港小說家陶然,陶然去年心臟微恙,原不想遠行,經不住王莎的電話催逼,終於點頭。北、中、南、東人馬同時集聚都江堰,2008年的「放水節」就不僅是官祀、民祀,兼有文人歷史溯源、文化踏查的意義了。

早年陸游入蜀,遊都江堰曾作詩:「慵做萬里騎鯨客,且伴千年化鶴仙。」鯨遊巨水,鶴飛崇山,他形容此地景象:雲作玉峰,山如翠浪,正是心靈圖像的映現。舊稱灌縣的都江堰市森林覆蓋率超過六成,市區綠化逾四成,清新潤澤猶勝海景著稱的溫哥華。其水源涵養如此秀異,當然與兩千兩百多年前李冰興修的都江堰引水工程有關。

文獻記載,西元前274年,蜀郡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歷時十八年。堰成,可灌溉農田一百萬畝。至今,灌溉面積則達一千三百萬畝。都江堰位於岷江出山口,以此流域之都江為名。都江,即今流經成都之柏條河。有了都江堰渠系,成都不致發生洪災,也不虞斷流乾旱,天府之國的富足基礎底定,「道法自然」的青城文化由是滋生,川人擺龍門陣的閒適從容、日常語彙之靈轉生鮮,亦皆因此憑藉。這些天,不論我是夜坐岷江邊上的小餐館,看燈火華燦映在水裡如流金起伏的礦脈,或與眾友同行青城山道,聽古寺飛來鐘鼓,鳥啼流泉碎玉,心中老想著「拜水」這一傳統,兩千多年來民眾年年都在拜李冰這位江神,拜智慧的父母官。李冰修堰十八年,用個人十八年辛酸換來大地數千年德業,今世還有這樣的官員嗎?

紀念李冰的「放水節」儀式,援古例於清明舉行。地點在伏龍觀。

伏龍觀為細鱗黑瓦、硃紅牆、翹脊的木造建築,坐落於離堆之上。階前有楠樹、水杉、古銀杏聳立,右方為江水翻騰的寶瓶口,水色像是薄荷綠滾了絞綃紗。從離堆遠眺,則為都江堰著名的魚嘴分水堤,分流內江、外江,既防洪又排沙,旁邊有懸跨江上的安瀾索橋。

儀式尚未開始,人潮慢慢聚集,我在花葉扶疏的岸樹林中閒步,耳中響著當代人譜寫的民歌〈好一個都江堰〉。音樂一開始彷彿神話誕生,真有雷霆霹靂的氣勢;「先輩引來都江水(呀),澆灌天下沃野良田(喏)」,女主唱拔高的長音,如圓錐穿石,每一句都加上喲、呀、喔、哪的句末虛詞,用以調和尖銳高音,「世世代代傳承(耶──耶──耶),離不開清泉米糧(喲──喲),祖先奇功偉業,訴說民族的渴望」,極高亢的「悠悠」、「悠呵呵」拉緊語句間隙的情感,有的樂句方結束,而「喲──喔──喔──喔」平上去入又相繼現聲,「古堰揮灑新風采(呀),造福天下萬萬年(喔)」,「萬萬」兩字迴轉一圈才加上「年」字。歌詞平白直露,但旋律本身確是百姓的情感,恰似船歌般揭露心聲;「好一個都江堰」的好字,更有川話的爽利音調,當它在江邊不斷迴盪,每每令我聽得出神。

公祭李冰儀式,主要是上香、獻花及由李冰後人代表獻穀米。紮有紅纓穗頭的「祭灘」旗幡,古色古香,懸冠的道童著黃袍,結髮的玉女著紅藍相搭的彩衣,鐘架矗立於紅氈之上,寶傘張揚於桃花林中。禱祝後,放水節表演移往江邊搭設的舞台舉行。眼珠伏凸如三星堆人面造型的面具舞、戰士的旗舞、戴笠披簑的堰工陣一一通過,兩公尺長象牙形的長號十幾支垂地低吼,而鼓聲震天,而煙篆裊裊。最後,到了砍榪槎放水的時刻,榪槎是用藤索將二三十公分直徑、五六公尺長的木頭綑成三腳架,再加上壓盤木及堆置有河中卵石的竹籠,作為截流工具,這是李冰傳下的方法。司儀一聲令下,數名赤膊大漢同時高揮巨斧砍斷藤索,整排榪槎分解,江水自堰堤奔瀉直下,祭祀者即時拋下紙紮的三牲……

祭江表演完畢,我刻意在江畔插著十四支巨香的方鼎旁徘徊,遙望對岸江樹枝條拂水,輕籠於水煙裡,林中掩映的屋舍儼然,想江南風光之秀媚正是導源於此。從前,我只認知祖籍四川,是因父親的籍貫,而今在自己隸屬的血親之外已添加了民族文化的感動,當艾蕪學校的朋友拿出題詞本要我留一句話,乃毫不猶豫地寫下「蜀乃原鄉,魂牽夢想」八個字。

第二天早上臨去機場前,統籌接待事務的文化人曾正伢陪我上靈岩山寺喝茶,緩步拾階,在樹葉篩下的光影裡,我腦中一葉葉浮漾起紅窗櫺、黑瓦簷、綠樹白牆的民居風情。俯瞰石梯蜿蜒,漫想著岷江的水悠悠流不盡,都江的歌綿綿唱不止,分流江水成人字的魚嘴堤兀自在江心蹲踞了兩千多年,這工程始終養護著故土,才能讓天涯的遊子各自遠行。

【2008/05/17 聯合報】@ http://ud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