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攝護腺癌是老人家的毛病,和信醫院泌尿科醫師張樹人發現,約百分之十四患者在六十五歲以下,他的病人中最年輕的只有卅九歲。
衛生署統計,去年死於攝護腺癌的男性逾千名,比死於子宮頸癌的八百卅三人還多,成為男性大殺手。張樹人說,攝護腺癌像乳癌、大腸癌一樣人數向上攀升,且年齡下降,卻宣導不足,許多人存有錯誤迷思,例如認為攝護腺癌不會致命、仗著年輕有恃無恐、開刀將喪失性功能和尿失禁等。
台灣攝護腺癌防治協會的理事長黃清祥說,他四十六歲那年,抽血發現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飆高,看了十位醫師,有九人跟他說只是攝護腺發炎、肥大,太太急尋偏方,讓他嘗試斷食、拔罐放血、吃花精,甚至花了卅幾萬加入抗衰老治療,當時健檢中心還跟他說:「五十歲以下不會得攝護腺癌。」
由於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居高不下,經切片檢查後,確定黃清祥罹患攝護腺癌。聽說攝護腺切除手術可能影響性功能,讓黃清祥一度打退堂鼓,但在醫師解釋後,他才決定動刀。
由於保留了一條性神經,現在勃起沒問題,夫妻生活親密,術後尿失禁的併發症,也在三個月後逐漸恢復。
張樹人表示,攝護腺癌不是老人病,也別怕開刀,許多患者術後仍享有性生活。他建議男性五十歲以上就要抽血檢驗攝護腺表面抗原,若有必要,進一步接受肛門指診。
但不少男性排斥肛門指診,病友李先生說,一開始不能接受,「沒事幹嘛給男人摸屁股?」張樹人表示,肛門指診有助早期診斷,台灣有六成病患發現罹患攝護腺癌已是末期,相較於美國九成為初期,就差在對指診的普及度。
張樹人建議,防攝護腺癌,應避免攝取過多的脂肪和肉類,多吃青菜。防治協會收集攝護腺癌相關資料,請人撰寫「看不見的敵人」的一書,希望提供民眾實用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