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姥爺稱呼柿餅為「耿餅」,那時我沒來得及細問。只知道耿餅就是柿餅的別名。像人有乳名。
三十年後,看《儒林外史》,第一回裡記載王冕自山東歸來回家,有一段瑣碎的文字,是好文字:「打開行李,取出一匹蠶紬,一包耿餅,拿過去拜謝了秦老。」後面有注釋,才知道為什麼叫「耿餅」。
也知道我三十年前吃過,並且瞎吃了三十年。
山東菏澤與我們那裡一河之隔,黃河為界,河東河西。菏澤耿莊出產柿餅,故叫耿餅。耿餅以耿莊為中心去畫半徑,因為近,自然是要銷到我們北中原那裡。菏澤古稱曹州,當年那裡有個黃巢,和我們長垣縣的王仙芝配合,折騰了一番。這耿餅更早叫曹州耿餅,據說,在明代就是貢品。皇帝曾坐在龍椅上,一邊上朝批閱奏章一邊嚼柿餅。
耿餅特徵是小而厚,橙黃透明,霜厚無核。近似明人小品。
我們北中原鄉村集市上是這樣賣柿餅的:
先用細長的柳條將柿餅一枚枚穿起來,一串串掛在車上,我們戲稱像是穿「驢糞蛋蛋」。那時,我跟在姥姥後面在鄉村走親戚,我們送去杏果,來時,親戚就多回贈這樣的柿餅,叫「壓」。
至今,北中原偏僻的集市上還有這樣的賣法。古風猶存。讓我看得恍然如夢。
柿餅上的那一層白粉,叫柿餅霜,屬自然而生。常被姥姥收集起來,用紙包好,儲存到瓦罐裡。每當我爛嘴或舌頭潰瘍時,就敷上一抹柿餅霜,很快就會痊癒。
在嚴冬鄉村,吃柿餅時我先用舌尖舔舔,再慢慢收回。感覺柿餅霜就是耿餅出的一層細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