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賞析】【物史與心史】逆旅
【藝文賞析】【物史與心史】逆旅
2008/10/15 | 作者:楊佳嫻
馬森小說《孤絕》,一名男子,忽然與連名字都記不太清楚的舊識女子共處一室,「早已習慣了獨坐書城,傾聽先哲的雄辯滔滔,或為小說中的一段情節觸動肝腸,或為一段樂章而潸然淚下,竟似有過無數的益友良朋。然而卻無能觸接他們。他們躲藏在一方方鉛字之後,他們潛藏在音符的波流之中。你舉起你的手來,卻觸到一片空虛」。
讀者看見男子在這女子懷中哭泣,揣摩他們吐露童年隱私的對話,不免以為他們曾有過一段曖昧罷?小說到了最後,才知道,這女子不過是男子過去光顧過一回的一位妓女。最後,他們祝彼此好運,又匆匆分開了。
他們不過是彼此的旅館。從不同方向走來,偶然於時空的十字路口交會,在尚未看清楚彼此的臉孔,仍捉摸不清彼此氣味,又錯開了。「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看來曠達,其實非常無情。任何哀痛或狂喜,一旦抽離了那一點,把視野拉升到無限高、無限大,似乎也就是繁星之一爍。
所謂「孤絕」,人際關係之淡薄,社會連帶之漠然。大多數時候可能,連自己的哀樂都頗為遙遠,流下了眼淚,胸口麻麻的,好像那是別人的事。記得有回在海德堡西城,一家頗受當地人歡迎的義大利餐館,燈光柔和,白色桌布上玫瑰搖曳,所有人均結伴而來,低聲握著手講話,或拍肩高聲大笑,唯有一人,獨據一桌,髮黑色略鬈曲,一身靛藍西裝,也許是下班後直接過來,就著略搖曳的燭火,一面捲義大利麵吃,一面看一本皮背精裝書,一缽麵不知道吃了多久,書本把空著著其他三個位置都隔開了。那金邊眼鏡的反光,手持書的骨節形狀,略深的法令紋,並不旁顧的眼神--眾人之中,這該是一個多麼寂寞的人。在這輝煌餐廳裡,他與菜色和書本廝守,應該沉浸在哪一邊?
最熱鬧的時候我時常想起你。想你獨對滿窗海景,新買的影碟看了嗎,聽老歌還是新歌?一個人去了又一城,一個人去了旺角。新的天星碼頭,海浪是舊的,開車繞過新樓盤,而霧氣亦是舊的。一個人坐在候機室,並沒有甚麼嚮往,長長的航程之後去做一個人做的事情,沒有甚麼人在甚麼地方等你,一心一意的等你。也許在春日河畔看見藍薊花,無人階梯上看見誰遺落了明信片,揣著一包淘到的好書,站在舊書店口,綠篷上滾落下來是半個鐘頭前的積雨。你應當時常感覺美,感覺寬慰,感覺心悸後無可奈何的平靜,好像一個在陌生城鎮旅館大廳的男子,拍拍外套上的風與塵,環視左右,居然有一種熟悉--如果家中亦無一應答、憂歡與共之人,則家亦旅館,而旅館之間實是大同小異。你在這廣袤的世界漂流著,停靠過無數站點,然後又出發,睡夢初醒時又以為從未走出原來的房間。
來源:人間福報
++++++++++++++++++
上一篇:【藝文賞析】車與父母
下一篇:【藝文賞析】心中的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