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賞析】七.六九分的大哉問 ◎謬修
【藝文賞析】七.六九分的大哉問 ◎謬修
刊載日期:2008-10-17
七.六九分可以念大學,這樣的數字叫人替台灣的未來捏一把冷汗。
今年大學生指考門檻創新低,七.六九分就有大學可以念,平均每科「只要」考一分。換句話說,只要有報名資格,人人都有大學可以念。未來,台灣沒有「名落孫山」這檔事!相信,連孫山都會嚇一跳。
大學升學率百分之百,高中生的升學壓力,不再只是「名落孫山」,而是怕分發到那種聽起來令人霧煞煞、又很想問在那裡的學校?只要家庭環境允部A升大學不再困難,壓力的釋放卻加倍困難。孩子們承受壓力的年齡不斷下探,才小學就進入壓力鍋。
教改推動以來,國中三年變成關鍵時刻。成績不夠好,代表進入「好高中」的機會不大。一旦進了升學率不漂亮的高中,就代表進入一流大學的機會非常有限。
所以很多國小二、三的父母,早早就想盡辦法、有誰住在「好國中」的學區,「拜託、拜託讓我的孩子當一下寄居蟹!」有些學校寄居的年限越來越長,有些父母甚至小孩還沒念幼稚園就得開始找戶籍「寄居」。有黃金學區的里長,為了選票各種人情壓力,家裏「住」了四、五十戶也不稀奇。
一些熱門國中因此年年額滿、擠破頭,只好設下條件以紓解越區就讀的壓力。所謂「額滿學校」的超in國中,多半規定新生入學的第一順位是本學區國小畢業的學生,接著是家長有自用住宅且孩子戶口已遷入的,最後才輪到掛在別人戶籍下的「寄居蟹」,而且要以戶口遷入時間的早晚來排。所以小寄居蟹的爸媽,往往是提早三、四年先跟孩子一起把戶口遷進親友家,以求有較大的機會擠進夢幻校區。
既然有計畫要擠進「好國中」,當然要提早打根基,於是滿街都是小學生掛著眼鏡走進各式各樣的補習班。
一位住在郊區的同事非常高瞻遠矚,兩個孩子從小一開始就越區就讀市區內黃金熱門學校。早上七點五十分第一堂課敲鐘,當老爸的得在四點四十五將車子發動暖車,以確保不塞車、不遲到。媽媽和兩個孩子在車上補個眠,牙刷、毛巾都在辦公室和教室備著呢。
從高年級開始,兩個孩子雙雙送進英文班,想說比起國中開始A、B、C,當然得提早個一、兩年。小朋友去上課的第一天,老師就對他說,會很嚴格的要求學生,如果課業沒做完、考試沒達標準,都有可能要受罰,雖不至於體罰,但被狠狠的罵、延遲下課、抄抄寫寫絕對免不了。
我問她,孩子反應如何?當媽的也很緊張,但是,為了前途,當媽的悠悠一聲,「久了就會習慣吧!」
補習再補習、上課再上課,為的就是上國中不落人後,能考進一所不錯的高中。升學,成了家庭裡巨大的壓力,為了要擠進「好學校」,音響、電視不能大聲,假日休息不得懶散…,教育改革的理念,本是要讓人人都有機會進入具備一定品質的學校就讀,但教改的規劃者可能錯估了台灣父母親對於小孩念書這件事的認知與態度。顯然,絕大多數的父母親敵不過「名校」、「公立」、「國立」的召喚,只好全家一起住進壓力鍋。
教育的初衷,並不全是教孩子怎麼考學校,引導他們培養出「學習」的能力更要緊,不論是學科、術科、人際、溝通能力、控制情緒的能力、理性思考與辯證的能力…,學校只是十幾年的一段過程,學習,卻是一輩子的養成,學習的胃口壞了,一輩子也品嚐不到學習的甜美,這點,首先該學著鬆綁的,似乎是為人父母者。
七.六九分的說明題是個問號?關心台灣新生代的人想了再想,我不知誰能給我解答?※
來源:更生日報
++++++++++++++++++
上一篇:【藝文賞析】燒紙錢真難改◎徐正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