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1 16:25:13 落葉之楓

【教育/藝術/音樂】〈親子會客室〉孩子做得好 你要誇得好

【教育/藝術/音樂】〈親子會客室〉孩子做得好 你要誇得好 
圖/鍾淑婷
文/許正典

家長如果平日隨時關注孩子好的行為,讓孩子覺得原來父母親有注意到自己表現不錯的時候,這樣的關注便成為一種獎勵,增強了孩子的好行為。


許多父母都認為當孩子出現不好行為時,給予處罰或責怪是有效的處理方式。

但當孩子反覆地出現不好的行為時,父母就開始增加處罰的強度或延長責怪的時間,隨著孩子起舞,最後的結果卻常是兩敗俱傷,孩子和父母對自己或彼此都感到十分挫折,我們稱之為「無效的教養方式」。

這其中的部分原因,在於家長大多都等到孩子出現不好行為時才去注意孩子,這樣反而造成孩子有時為引起父母親的注意,出現不良行為;或孩子的不良行為獲得父母親的注意,更得到了增強。


<家長手冊1>表現良好 記得給予讚揚

家長如果平日能讓自己隨時關注孩子好的行為,讓孩子覺得原來父母親有注意到自己表現不錯的時候,這樣的關注便成為一種獎勵,增強了孩子的好行為。

但這樣的好行為並不是指考試考第一時,或是有特別表現才給予注意,而是父母要能「掌握到孩子表現好行為的時機」。很多父母會說:「這不是很簡單的事嗎?我常常誇獎孩子啊!」但其實這方法真正施行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首先第一步,父母要學會隨時將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也就是先練習隨時在孩子附近,當孩子表現任何好的行為時,就馬上給予正向注意及回饋。

第二步,關注的技巧需要在有正向行為時,具體指出孩子的行為給予鼓勵,稱讚的話要明確地指出父母覺得孩子行為好在哪裡,如:「媽媽真的很喜歡你把玩具收好」、「你能自己收書包,真的很棒」……。尤其當孩子自動自發地遵守家規或做家事,更要給孩子特明顯的正向關注和鼓勵。


<家長手冊2>抓對時機鼓勵 從此順從

很多父母覺得誇獎不難啊,但實行起來卻常心有餘而力不足,原因是父母經常忙於自己的事,而無法給予孩子長時間的關注,尤其在孩子不吵不鬧時,父母覺得是做自己事情的最好時機,因此不會去關注孩子。比如說:孩子乖乖坐在旁邊看書,父母通常不會去注意這樣的好行為,反而會希望不要破壞這難得的清靜,結果就失去了增強孩子好行為的機會。

其實這時候父母親應該走近孩子身邊,稱讚孩子能夠自己在旁邊安靜看書的行為。然後父母親可以在孩子附近做自己的事,隔久一點時間,再走近去鼓勵他,並將時間拉長,如此一來,孩子這樣安靜看書的行為便會被增強,還可以訓練拉長孩子的持續度。

另外一個失敗的原因,就是常聽父母說︰「那是孩子份內應做的,有什麼好稱讚的?」但父母忽略了,這樣的關注行為訓練,其實最重要的目的除了為「塑造」孩子好的行為,另一個重要的目的是,訓練孩子學習「順從」父母的指令,當這樣的順從行為培養起來後,父母親在教養孩子上便容易且輕鬆多了。

(作者為心智發展中心主治醫師)

自由時報-97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