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開啟了冬季的序曲,大部份人想到的是藉由進補來養生。台灣中醫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呂庶熙醫師表示,中醫養生原則是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食物或藥物,以達到養生的目的,進補除需考慮地區差異外,還應評估每個人在體質上的虛實寒熱來作調整。
呂醫師指出,例如對於台灣北部地區的人而言,冬季的氣候較偏濕冷,所以在飲食方面可以選擇較為溫熱的食物,如牛肉、羊肉、桂圓、胡桃、核桃、栗子、薑、蔥、蒜等,但對於像高雄或屏東等地區,即使處於冬季,氣溫仍較北部偏高,在飲食上則應以甘溫清補為主,比如雞、鴨、魚類等;若氣候仍偏燥熱,則應佐以以甘潤生津的食材,譬如大棗、山藥、冰糖、木耳等。
其次,在體質調整上,偏於脾虛氣虛的人,若平時感覺倦怠乏力、食慾不佳,又容易有脹氣、腹瀉的人,可選用健脾益氣的食物,如糯米、大棗、扁豆、山藥、胡蘿蔔、栗子等;有些虛寒體質的人,一到冬天就四肢冰冷、手腳僵硬,飲食上可多吃牛肉、羊肉、雞肉、胡桃、桂圓、大棗、麻油、韭菜等食物。
也有些人因為工作的關係,常年晚睡,容易成為燥熱體質,時常感覺口乾舌燥、眼睛乾澀、大便乾硬等,在進補上尤其需要注意以甘潤生津為主,以免使這些現象惡化。
呂庶熙醫師強調,民眾應特別注意過敏體質的發作與食物的選擇,例如小朋友有過敏性鼻炎,一過立冬就開始有較為明顯的發作情形,遇到冷空氣就噴嚏不止、鼻涕流個不停,甚至引發哮喘;或是像濕疹及其他過敏性皮膚病也在立冬後容易復發,在顏面或四肢出現皮膚紅斑,往往使患者感到癢痛難耐,像這些人都應該要避免太燥熱的食物,如薑母鴨、桂圓、韭菜、薑、蔥、蒜、麻油等皆是。
所以冬令進補最好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來選擇適合自己身子的食物,千萬不可盲目進補,如有疑問可以向中醫師請教,特別是患有慢性疾病的人,譬如高血脂症或痛風患者就不宜吃太多動物內臟及海鮮。急性感染症患者,也不宜進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