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9 14:46:15 落葉之楓

【生活健康你我他】天涼蛇皮纏身 小心帶狀疱疹

天涼蛇皮纏身 小心帶狀疱疹

天氣冷了,又到帶狀疱疹好發季節了。台灣民間俗稱帶狀疱疹為「蛇」、「飛蛇」、「皮蛇」、「捆蛇」、「鑽皮蛇」、「纏腰蛇」等,但別以為只有帶狀疱疹才能稱為「蛇」。

其實閩南語的「蛇」拿來當病名使用時,筆者聽過的就有三種定義,分析如下:

皮蛇定義 疱疹外觀得名

西元1873年出版的《廈英大辭典》,是本以英文著作的閩南語辭書,書中對「皮蛇」的定義為「呈線狀的皮膚病」,這是「蛇」的第一種定義。由此定義可知「蛇」是種皮膚病外觀的描述,凡是病灶呈線狀分布的任何皮膚病,都可以稱之為「蛇」;推而廣之,病灶呈條狀或帶狀分布的皮膚病,也一樣能稱為「蛇」,此種用法客家話同閩南語。

現問題來了,臨床上合乎「蛇」的條件不止帶狀疱疹(圖1),其他像是隱翅蟲皮膚炎(圖2)、淋巴管炎(圖3)、表皮母斑(圖4)、鬆緊帶過敏(圖5)等一大堆皮膚病都能呈線狀、條狀或帶狀分布,這些皮膚病全都有可能被老一輩的閩客族群稱之為「蛇」。

肚皮冒疹…醫病各說各話

由於帶狀疱疹只是「蛇」的一種而已,所以長久以來,醫師就一直以為閩南語,或是客家話的「蛇」,就是帶狀疱疹的觀念,其實是錯誤的。

因為一直誤認「蛇」即帶狀疱疹,醫師看病時可能會跟病人起爭執,像一位台籍老人因內褲的鬆緊帶過敏,於肚皮上長出一條條的疹子(圖5)來看病,病人以皮膚長「蛇」跟醫師描述他的皮膚病,結果被醫師罵了一頓,說這不是「蛇」,讓病人大惑不解,明明就是「蛇」嗎,為何醫師偏偏說不是?

如果醫師能知道「蛇」在閩客族群的定義,了解「蛇」代表很多種呈線狀分布的皮膚病,跟病人溝通就無礙了。

古人常拿人體與自然界類比,像手指或腳趾就被古人比喻為一條蛇,疾病也如是命名,例如古人稱長於指尖的急性化膿性感染為「蛇頭疔」,閩南語也有類似的講法。根據《廈英大辭典》所載,指頭的關節發炎稱為「生蛇」,趾頭潰爛稱為「纏骨蛇」,此乃「蛇」的第二種定義。不過此定義罕有人用,筆者只碰到一位病人講過,恐怕已瀕於失傳邊緣。

閩南習俗…疱疹成雙也叫蛇

當皮膚病出現兩個為一組,成雙成對的疹子(圖6)時,也可能被閩南族群的病人稱之為「蛇」,此為「蛇」的第三種定義。這種講法很普遍,台灣頭到台灣尾都聽得到。筆者曾試圖考據此說的由來,不過找不到答案,筆者推測是否因為皮膚被毒蛇咬傷的地方可以看到兩個對稱的毒牙痕,故有此說。

是不是還有其他的可能呢?筆者診治過的帶狀疱疹病人不計其數,臨床上真的看過水泡都是成對出現的帶狀疱疹病人(圖7),會不會跟這個有關呢?不過筆者目睹的病例以五隻手指頭來數都有剩,可知其之罕見,以如此罕見的程度應不至於讓台灣民眾產生「皮膚病兩點為蛇」的觀念吧。

尚須一提的是,「蛇皮」與「皮蛇」為兩種不同的皮膚病,不能混為一談。「蛇皮」為中醫的古老病名,即今西醫所稱的「魚鱗癬」(病名源自於希臘文),是種會遺傳的先天性疾病,病人的皮膚乾燥、粗糙,上面覆蓋著不易脫落的鱗片狀皮屑,有如動物的鱗甲(圖8),古人以「蛇皮」,老外以「魚鱗」來形容都通。

圖1:帶狀疹合乎「蛇」的定義。
圖片提供/林仲醫師

圖2:呈條狀的隱翅蟲皮膚炎也合乎「蛇」的定義。
圖片提供/林仲醫師

圖3:說淋巴管炎為「蛇」沒有錯。
圖片提供/林仲醫師

圖4:表皮母斑也是一種「蛇」。
圖片提供/林仲醫師

圖5:對內褲的鬆緊帶過敏,在病人的肚子造成一條條疹子,說是「蛇」也對。
圖片提供/林仲醫師

圖6:病人長的是毛囊炎,由於病灶成對出現(箭頭),病人稱自己長「蛇」。
圖片提供/林仲醫師

圖7:水泡成對出現的帶狀疹非常罕見。
圖片提供/林仲醫師

圖8:症狀嚴重的魚鱗癬,可看到病人的皮膚出現有如動物鱗甲般的厚厚皮屑。
圖片提供/林仲醫師

【2008/11/19 聯合報】@ http://ud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