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賞析】【幸福筆記】看與觀察
【藝文賞析】【幸福筆記】看與觀察
2008/11/21 | 作者:李偉文
一般而言,「觀察」是一種主動而且集中注意力的「看」。荒野保護協會十多年來不斷提倡自然觀察,希望每個民眾能從接近自然,然後認識自然,進而保護自然。因此透過自然觀察的課程,希望讓民眾得以開啟生命中的另一扇窗,學會觀察的方法。
或許很多人以為認真地看,仔細地觀察,甚至大量地觀察,拼命地記憶,就可以產生知識,其實並不是如此。教育哲學家卡爾巴伯曾經說:「知識不是始於觀察;觀察之前,人總是先有某些猜想。」他認為人類的知識不是起自於觀察或經驗,而是起自於猜想,是因為猜想通常不能直接以觀察或經驗來檢驗,而必須經由「推理」、「分析」這些思考的過程,然後再以觀察所得的「事實」來驗證或反駁;反駁將再引發新的猜想,然後再經同樣的思考過程,再帶來新的反駁。人的知識就在這樣反覆的猜想與反駁中累積起來的。
看完巴伯的說法,你是不是覺得怪怪的,不太能服氣?那麼或許可以聽聽近代最偉大的自然觀察家,也是開啟近代生命科學的宗師,達爾文的說法:「我就不明白,那些心裡不曾懷著一個理論〈一種好奇或猜想〉的人,為什麼要去觀察?」
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心中先有了某一個問題,某些困惑,才會進行有意義的觀察,不是東看看西看看,這邊記記那邊抄抄,心裏就會突然產生了問題。
因此,達爾文說:「所有的觀察必定是贊成或反對某一些觀點。」
以教學的成效來說,卡伯這麼認為:「如果不是透過我們的感官,引起我們情緒的投入,外界的事物在我們的理智或學習中,是不會存在的。」
佛陀曾這麼說:「遇緣則有師。」生活中我們能看見的事物,都是我們關心的或正在尋找的,因此佛陀說法非常重視契機,因為若不是時機恰好,我們實在不容易察覺,因此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荒野在帶領民眾回到大自然的引導過程中一直都很注意到這一點,因此我們會用體驗地方式,讓大家敞開心用五官去感覺,並且以活動喚起民眾的情緒,透過這樣多管齊下的方式,民眾才能真正看見自然。
看見不一樣的東西,固然是一種學習,同樣的東西,反覆地看,也會是一種進階地歷程。
禪宗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到看山又是山」是一種修行,對於凡人如我們,只要懂得用全然不同的眼光去看,相信身邊再熟悉的事物都會帶來全新的感受。
來源:人間福報
++++++++++++++
上一篇:【藝文賞析】枕畔落葉
下一篇:【藝文賞析】夜的獨行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