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1 14:49:06 落葉之楓

【教育/藝術/音樂】〈親子36計〉 孩子鬧情緒 別貼標籤

【教育/藝術/音樂】〈親子36計〉 孩子鬧情緒 別貼標籤

文/呂政達

念小學的姊弟很喜歡看《超級星光大道》,兩個人都喜歡看黎礎寧。這天,媽媽看到黎礎寧自殺新聞,果然看見姊姊落寞地坐在電視機前,媽媽安慰她,並給她一個大擁抱。

小兩歲的弟弟也喜歡黎礎寧,當時也黯然地坐在一旁,媽媽卻沒有特別關照他的情緒。事後媽媽解釋,她覺得女孩子比較多愁善感,比較會往情緒的心眼底鑽,但男孩子通常較調皮搗蛋,情緒粗線條,不會出現女孩子那樣的情緒。

是嗎?這就要談到我們對孩子的情緒標籤了。心理學家克萊兒.亞蒙瓊斯曾提到,大人總認為孩子不懂自我控制、情緒發展還不夠細膩成熟,看事情常陷入自我中心,所以我們會用「情緒化」、「不理性」、「無理取鬧」來形容孩子的情緒。對待男孩女孩的情緒也大有差別,大人們會用「情緒模範生」(通常是年紀大點,也被認為發展較成熟的大哥哥大姊姊)來要求小孩,女孩的「情緒模範生」是溫和、體貼,所以我們會給女孩貼上「任性」、「不溫和」、「不體貼」的情緒標籤,就是希望她們能朝這個模範發展。爸媽回想一下,有沒有這樣告誡過女兒:「妳看姊姊這麼溫柔善解人意,妳要拿她當榜樣喔。」

男孩的「情緒模範生」則是勇敢、堅定、有自信,所以父母會責罵頑皮男孩「衝動」、「吵鬧」,罵愛哭的男孩「懦弱」,期待這些情緒將來成熟發展為我們設定的好男孩特質。然而,當我們這樣的給孩子的情緒貼上標籤時,在體會孩子的真實情緒經驗前,我們也把孩子的情緒可能性分類好了。

一個喜歡看黎礎寧上節目的男孩,得知黎礎寧去世,和姊姊相比,他真的就比較不會傷心失落,會自動復元,不需要媽媽的安慰和關照嗎?關於孩子的情緒世界,爸媽得重新想想。

【獻計】

設想這樣的例子:孩子晚上不睡覺,媽媽連哄帶勸:「別鬧了,你每次上床睡覺就要鬧,看看你哥哥上床睡覺都不用人操心。」對於一個不肯上床的男孩,媽媽給的「情緒認證」就是「吵鬧」。壓下一個男孩的情緒,變成媽媽的任務。

請看太平洋密克羅尼西亞的IFALUK人的做法吧,在孩子一歲後,當他們也吵鬧不上床時,爸媽會說:「孩子,這個叫做害怕。」他們會好好的安慰孩子,完全能體會孩子的情緒。

 

自由時報-971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