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09 16:29:48 落葉之楓

【藝文賞析】【幸福筆記】 人生的起點和終站

【藝文賞析】【幸福筆記】 人生的起點和終站 
 
  2009/1/9 | 作者:李偉文
 
  人是尋找意義的動物。不過,在充滿壓力的工作與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忘了人為什麼要活著,直到有一天,我們遭遇到挫折或災難時。生命中最大的災難,大概是正當壯年時卻發現自己得到不治之症,即將面臨死亡,這樣的機會,其實是愈來愈高的。

在過去十年,台灣三十至五十多歲的壯年人,得到癌症的人數增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他如中風、心血管疾病的增加比率也急速成長。癌症,如同其他慢性病,將近一半的種類致病因出於生活型態,不是天生也不是意外。

禪學大師南懷瑾曾這麼說:「人活了一輩子,就是三句話─莫名其妙的生來,無可奈何的活著,不知所以然的死掉。」的確是,我們不了解為何而生,也不去想死亡的必然,直到有一天被逼著面對時,才開始惶恐,我相信愈是在物質文明都市裏的人們,愈不能體會生與死的真諦。

西藏法王仁波切曾說:「無邊無際的天空,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容下我們的痛苦。練習把你的痛苦、焦慮執著融入虛空,想像一切憂慮和負面思想都在那兒消失了,像霧或雲消失得無影無蹤。欣賞任何來到你身上的舒適或安詳感覺。」的確,大自然是人們最好的精神撫慰者。

在自然中,我們比較容易感受到萬物一體生命同源的永恒感。在自然中傳道的佛教也這麼認為:「一切眾生,所有的一切生命,整個的宇宙,有個總的共同生命,是不生也不滅的,永遠不變的(這在哲學上,或許可以稱做『本體』),一切生命的六道輪迴分段的生與死,只是這個本體的變化現象。」

道家莊子講得更清楚:「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人一出生,就時時刻刻邁向死亡,人一死亡,又生命的誕生。

姑且先不管哲學上的討論,對於在生死中間的生活態度,我欣賞文天祥所說的:「存心時時可死;行事步步求生。」意思是說,只有常常想到死亡,我們才會好好活著,也只有為死亡做好準備,我們才不會留下遺憾。我也會將它引申為「人生太長,長的必須魂牽夢縈;人生卻又太短,短的必須活出精采。」的確,從每日生活來看人生很長,長到我們必須不斷去追尋、去跟世間萬物有所連結,那走這一趟人生才有意義;但同樣的,人生又實在很短,短的我們必須時時珍惜、保握時間,才能活出精采。而如何才能覺得人生了無遺憾,活得有價值呢?我認為是做公益,在不為名不為利的付出中,最能夠給生命帶來改變,找到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