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縱橫古今【蔬情花意】 山藥味益丹田暖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蔬情花意】 山藥--味益丹田暖
2009/1/14 | 作者:菲爾
山藥別名山芋、薯蕷、蘋茹、淮山、山薯、山芋、玉延等等。其塊莖肥厚多汁,味道甜美,帶粘帶綿,生、熟均可食用,性甘、溫、平、無毒,是人類最早食用的植物之一,也是中國人自古便喜愛的保健品。
早在《山海經》就載有「景山……北望少澤,其上多草、薯蕷。」可見中國人食用山藥的歷史已約有二千多年。
山藥的醫用價值很高,能治諸虛百損,療五癆七傷。如《本草綱目》云:益腎氣、補脾健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止腰痛、除煩熱、補心氣不足、強盤骨、降血壓等等。
敦煌莫高窟發掘的史料中有「神仙粥」的記載:「山藥一斤,蒸熟後去皮……入粳米半斤,慢火煮成粥,空心食之。」可見山藥的營養價值有多高。
宋代詩人陸遊曾寫:「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日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說食用山藥粥能夠成仙,自然是文人的誇大,但山藥粥的確能調整食欲,延緩衰老。還有〈服山藥甜羹〉詩中也寫道:「老住湖邊一把茅,時沽村酒具山藥酘酘從此八珍俱避舍,天蘇陀味屬甜羹。」大力誇讚食用山藥的好處和美味。
讚美山藥美味的,還有陳達叟的〈玉涎讚〉:「山有靈藥,錄於仙方,削數片玉,漬白花香。」朱熹寫:「欲賦玉涎無好語,羞論蜂蜜與羊羹。」他們認為山藥色如玉、香如花、甜如蜜、味勝羊羹。
往上溯源,記錄山藥的詩詞從唐代起就非常普遍,唐代韓愈有:「僧還相訪來,山藥煮可掘。」宋之後的元代王仕熙寫過:「明日買山栽薯蕷,早春荷鋤剪芙蓉。」明代也有詩人劉崧寫〈嘗山藥〉:「誰種山中玉,修圓故自勻。野人尋得慣,帶雨劇來新。味益丹田暖,香凝石髓春。商芝亦何事,空負白頭人。」
除了入藥,山藥確實是老少咸宜的食品,無論煎、炒、蒸、煮、燉、燜,甜食或鹹食,都堪稱人間美味。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