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由花市購回一小盆蔓藤植物,放在壁爐邊,它的藤葉不久便沿著牆壁爬上書桌,再攀上書架,並作勢要撲向架上的藏書。我憂心日後圖書會被它糾纏無法取閱,只好將它移植到後園的樹下,將藤蔓繞在樹幹上,還擔心著它能不能適應。不料半年之後,發現它已迅速攀上了高枝,它的圓葉幾乎罩滿了半個樹頭,又憑空探伸到鄰室的窗上去。當初那條纖細如線狀的藤蔓,則已粗如手指;其生命力之強韌,讓我驚嘆。
秋來,它的圓葉不斷掉落,今晨我撿了一只夾在《陶淵明詩集》中。午間當我翻開陶詩,要讀他那五首〈歸園田居〉時,這枚落葉首先奪入目中,圓葉恰巧壓在詩句上,遮斷了「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以下的詩句。我只好先讀這片落葉,卻意外地在這片藤葉的正反兩面發現了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葉的正面,所呈現的是明媚的春色,幾筆赭黃由葉底渲染上去,直蘸到葉尖,大部分則是一抹仍在堅持著青春的碧綠,頗似張大千晚年的筆意。葉的反面,又是另一番境界:葉脈更加凸起而細緻,用讓人看了心悸的紫墊底,正面的赭黃部分卻反轉成黃綠交疊的秋韻,而且是用大膽的潑墨筆法恣肆塗抹上去的。
落葉的一面是早春亮麗的嫵媚,另一面卻是深秋酡醉的濃郁,一葉之間,放送兩種完全不同的節季與澤彩,有如兩首異曲同工的田園詩:一為春吶,一為秋興。面對如此美如夢幻的造物者的創意神筆,我不禁看得呆了。我一時被這大自然神奇的筆觸所震懾,竟忘記要讀陶淵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