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6 19:25:04 落葉之楓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文史趣談】 《化蠟釬兒》和《牆頭記》點出--老無所養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文史趣談】 《化蠟釬兒》和《牆頭記》點出--老無所養 
 
  2009/2/16 | 作者:古傲狂生
 
  電視上曾播相聲大師劉寶瑞的單口相聲《化蠟釬兒》。大師就是大師,將一個平淡的且我們比較熟悉的故事娓娓道來,令人感慨良多。

《化蠟釬兒》講的是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家子,姓狠,特古怪的姓氏。這家人有老兩口、三兒一女,兒女們都成家了。老爺子撒手人寰,剩下老太太一個人,就讓仨兒子分家了,老太太輪流在每個兒子家住十天。這狠大、狠二和狠三嫌棄老太太,變著法兒不給老太太吃飽,結果餓得老太太兩眼昏花,投奔了閨女。閨女倒孝順,好吃好喝地養自己娘,還出了一個主意,把自己嫁妝裡的錫器化了(化蠟釬兒),纏在老太太腰裡,冒充私房錢。

狠家哥仨聽聞,馬上變了副嘴臉,接回老太太奉養,直到給老太太送了終,三人要平分老太太私房錢,才發現上了當,辦喪事都沒哭的哥仨妯娌們這次哭得一塌糊塗。

這個相聲不禁讓我想起兒時看過的一出呂劇《牆頭記》。故事跟這個相聲大同小異,講的是:張木匠老了,要靠兩個分家的兒子大乖、二乖來養老,一人養半月,由於月有大小,兩兒子起了爭端,將父親架在牆頭誰也不管。幸虧王銀匠看到了,給出了步高招。

王銀匠故意去大乖、二乖家要帳,結果二人果然態度轉變,對父親親熱起來。張木匠臨死時指著牆頭,二個兒子以為父親的銀子藏在牆裡,急忙拆牆,結果被牆壓死了。

此戲據說是依蒲松齡同名俚曲改編,呂劇是山東地方戲,用山東話演來格外詼諧幽默,這戲很有名,拍了電影,上了大銀幕,風靡一時。

比較這兩部作品,你會發現一個很讓我們中國人汗顏的社會問題,那就是「老無所養」。這個問題不僅在古代,在現代也很普遍。翻翻報刊,看下電視,你會無數次「邂逅」現代版的《化蠟釬兒》或《牆頭記》。中華民族歷來標榜重孝道,可為何還有這麼多不孝的兒女呢?

西方國家這方面就做得很不錯,他們的社會福利體系早就考慮到了這點,即使人老了無子女贍養,國家和社會也會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現在我們口口聲聲要學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這樣鮮活的經驗確實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