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女性每個月總有幾天會深受經痛問題困擾。中醫師黃焜禎表示,半數以上的女性有經痛的經驗,常見下腹部的絞痛、腹脹作痛感,並且常見臉色發白,冒冷汗,痛得說不出話,有時候會伴隨乳房脹、頭暈現象。中醫認為,經痛大多與氣血運行不順或氣血虧損有關。
中醫師黃焜禎表示,女性經痛常因為子宮病變所引起,像是骨盆腔炎、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問題。而若是生殖系統沒有明顯病變者,則多屬於功能性的經痛,也就是原發性的經痛;平常若是屬於身體較為虛弱、情緒緊張者,也較易犯經痛。
中醫古籍中提到,「婦人月水來腹痛者,由勞傷氣血,以致體虛,受風冷之氣客於胞絡,損傷沖任之脈」。身體勞損,受風寒都可能影響胞宮氣血。而經痛前的疼痛多又多因氣血瘀滯所致,經後疼痛則常因氣血虧損所引起。因此中醫認為,經痛多與氣血運行不順或氣血虧損有關。治療時,須辨別實證、虛證,以及身體是屬於寒性還是熱性體質。
中醫辨證治療女性經痛問題,主要可分為氣滯血瘀、寒凝子宮、氣血兩虛、以及肝腎虛損型。應予以理氣化瘀止痛;溫經暖宮調血止痛;雙補氣血;以及益腎養肝止痛。並可配合穴道按壓方式改善。
黃醫師表示,經痛辨證治療部分,針對「氣滯血瘀型」者,常見在每於經前一、二天或經期中小腹脹痛,經量少或行經不暢,經色紫黑,有血塊,血塊排出疼痛可減少。伴有乳房脹,舌質暗或有瘀點。治療應採理氣化瘀止痛;可用膈下逐瘀湯加減。若為「寒凝子宮型」者,可見經期或經後小腹冷痛,得熱則稍減,經量少,經色暗淡,腰腿痠軟。治療應溫經暖宮調血止痛,可用當歸四逆湯加減。
而「氣血兩虛型」者,常見經前或經期或排淨後,小腹隱隱作痛,喜揉按,月經量少,色淡,質薄。乏力疲倦,面色萎黃,或食慾不振。治療應採雙補氣血,可用十全大補湯加減。若為「肝腎虛損型」者,可見經期或經後一、二天內小腹隱隱作痛,經色暗淡,經量少而質薄。頭暈,眼花或腰痠,小腹空墜不溫,或潮熱。治療採益腎養肝止痛,可用調肝、益腎藥方,搭配調經湯調理。
穴道調理部分,醫師指出,可自行按壓三陰交穴、合谷穴、血海穴,每次各一分鐘,每天5次以上;作為日常保健,並可舒緩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