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縱橫古今【雙溪學衡】唐代講唱文學———變文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雙溪學衡】唐代講唱文學———變文
2009/4/16 | 作者:杜承書
嘻哈(Hip hop)音樂於今樂壇上十分活躍,其中尤以饒舌(Rapping)元素更是廣受學生歡迎,演唱者不但以歌唱釋放出音樂熱力,亦使用講讀方式來誦念歌詞;然而此種說唱兼具的表演型態,早在幾千年前的東漢已有所見。
西元一九七五年,四川成都漢墓發現一陶製說唱俑,其俑左手提鼓,右手持著鼓槌,整體造型十分逗趣,似乎正在說唱演出。
藉由考古文物,可知東漢時期已有專司講唱的人物形象;此後講唱文學逐漸流行,尤其以唐代「變文」影響最鉅。
今日所言廣義「變文」,又稱為佛曲、俗講、講唱文,乃是指講唱奇異神變的故事,或言變更佛經文本,成為通俗易懂的體裁。
寺院為了傳講佛經,僧侶便將佛學理論與佛經故事,以散、駢文講,用韻文唱出,使其便於民眾了解,此即稱為「俗講」。爾後,此體逐漸盛行,並受到民間文學影響而內容漸趨廣泛,遂成為唐代重要的通俗文學。
變文題材來源主要有二:
一類主要取材自佛教經典,以講唱經文為重。如:〈維摩詰經變文〉即於講述前先引經文,再根據經文加以渲染論述
;或直接講唱故事,而不墨守經文窠臼,〈降魔變文〉即是直接敘述舍利佛與六師鬥法等情事。
另一類則是取材自歷史故事,例如著名的〈孟姜女變文〉、〈王昭君變文〉等,其將史冊人物化為民間故事題材,對後世俗文學的題材內容影響深遠。
變文主旨大抵在頌詠佛教教義,勉人向善皈依;或論述因果報應、輪迴思想;或教以忠孝節義,奉國盡忠等儒家道德觀念。這類唐代講唱文學,並不僅侷限於寺院,民間亦有創作作品,如:〈韓擒虎話本〉、(葉淨能話)等皆是。然而無論創作目的為何,皆促成了之後民間講唱文學的發展與興盛。
變文雖在唐代風行一時,但宋代後卻消聲匿跡;清光緒三十三年,匈牙利人於敦煌石窟發現相關古籍,這些文史資料始受世人重視。
其中唐代變文的大量發現,不但解開了許多文學史上的謎團,更可瞭解如寶卷、彈詞、詞話、鼓子詞、諸宮調,以及雜劇、南戲等說唱文學,皆深受變文影響。不但使文學史的脈絡發展更為清晰外,亦成為今日研究講唱文學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