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賞析】【遇緣有師】無有恐懼
【藝文賞析】【遇緣有師】無有恐懼
2009/4/16 | 作者:妙凡
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佛教徒也常常以「覺悟」做為生命修證歷程的圓滿開發,所有的覺悟裡面那一種覺悟最重要?星雲大師說:「自覺,是健全的開始。」唯有以自覺為前提,才能進一步的實踐覺他,覺行圓滿。
記得小學三年級時,父親為我們幾個孩子裝潢了一間書房,乾淨、明亮的空間,在七○年代的鄉下,成為村裡的特色之一。相對的,父親對我們的要求,也隨著書房的落成誌慶後,與日俱增,不能看電視、不能出去玩、不能和鄰居的小朋友去打打童工,只要把書讀好,真應了古人說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然而,鄉下的田園景觀,早已養成我們每一個人以天地為教室,以大自然為朋友不喜拘泥的性格,不上課的時候,爬樹、玩水、吃野果的樂在其中,只有碰巧遇到父親,閃躲不及,才會在他炯炯有神的目光注視之下,乖乖的回到書房。翹課、挨罵、回家讀書的互動情形下,一直熱熱鬧鬧的循環到高中才有了轉變的因緣。
從小學起,我習慣到鎮上的小書局買課外書,到了高中,鎮上的書已經沒有辦法滿足我求知的欲望,所以,每逢假日我就得坐車到市區的大書局,看上一天的書,才心滿意足的回家。但是,每次出門都得趁著父親不在或不注意時溜出來的,雖然人在外面逍遙,卻是多少掛礙,不知如何回家面對父親的「酷酷臉」,幾次驚心動魄後,心裡若有所悟,覺得活著應該遠離顛倒夢想,如同《論語.述而篇》云:「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而對治恐懼最好的方法,就是和父親講清楚、說明白,自已要去那裡?要做什麼?
記得第一次,鼓起勇氣面對父親坦白時,還等不及他回應說好或不好,我就已經以百米的速度離開他的視線。然而,這跨出去的第一步,開始了我正視內心世界覺受的啟蒙,而後的日子,我以更積極的行動,改變和父親之間那種緊繃的關係,用正面行為的養成,取代負面的思維。
我們穿衣服,不會每天都穿同一件;我們有汽車,不會二十四小時都坐在汽車裡。只有「心」,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分秒秒和我們形影不離,而去後來先做主翁的輪迴主體,也是這個「心」,活的心安理得,活的自在和歡喜,乃至活出自己生命的如來,成為我修行路上奉行不輟的圭臬。
恐懼、煩惱,無關事物本身,而是我們的習氣分別。信心、平靜、歡喜的心境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要擁有一個光明、自在的人生,從點亮自覺的燈開始吧!
來源:人間福報
++++++++++++++++
上一篇:【藝文賞析】舉起小小茶盅
下一篇:【藝文賞析】【靜謐生活】 送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