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5到24歲青少年自殺死亡人數雖下降,但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分析發現,近3年來,青少年自殺通報數量增加,去年更突破4千大關,其中,6成都有情感及人際困擾。
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李明濱警告,自殺未遂者再次自殺比率高,向來是自殺最高危險群,須特別留意。
統計顯示,去年接獲的青少年自殺通報個案有4,092人,96、95年分別為3,955人、3,581人,逐年上升。李明濱說,以去年為例,青少年自殺身亡個案為201人,通報個案幾乎是死亡個案的20倍。
最常用安眠藥
進一步分析青少年自殺方式,兩成五使用安眠藥或鎮靜劑,高居首位,其次為割腕自殺,占了21%。致死率較過的自殺方式則是「由其他氣體及蒸氣自殺及自為中毒」,占了35%,「吊死、勒死及窒息自殺」則有27%,近21%的青少年則選擇從「高處跳下」。
不同於外界想像,以為課業壓力重,容易讓青少年想不開。李明濱說,6成的自殺通報個案是因為情感及人際因素,近32%的人因為精神疾病、憂鬱或物質濫用,因為課業壓力萌生輕生念頭的不到3%。
台灣大學心理輔導中心主任沈瓊桃則說,青少年有困擾時,往往選擇跟同儕說,很少求助師長或專業人員。她還指出,讓青少年容易想不開的感情及親情因素,兩者間具有關連性,與父母互動不良的青少年,往往較容易向外尋求愛,相對較容易碰到感情困擾。
※ SOS!自殺防治 諮詢求助管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