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20 17:34:55
落葉之楓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圖畫民俗】祖母補衣孫穿線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圖畫民俗】祖母補衣孫穿線
2009/8/20 | 作者:劉興欽/圖‧口述 林少雯/記錄整理
當時的布料都是粗棉布,品質差,裁成的衣服不耐洗、沒彈性,鄉下人下田做活,穿在身上衣服很快就磨破了,而且一不小心也很容易勾破;有時候一雙新襪子早上穿出去,下午回家時已經破了;早上要下田割草時,拿出一雙新手套,才戴上去,還沒開始割草,就撐破了。
還有,小孩子頑皮好動,整天磨磨蹭蹭的,衣服穿也是穿沒幾次就扯破磨破了。
鄉下人很節儉,而且窮困的居多,衣服破了,就縫上補丁,一件衣服上縫著幾十個大小補丁,是見怪不怪的。
尤其是節儉成性的老人家,看見衣物這麼容易破,當然心疼,常常開玩笑的說,只要放一個屁,就能將衣服撐爛。這話雖然誇張了些,但正反應了當時紡織業不發達的事實。
衣服破了,不能丟,還要繼續穿,因此不下田的老阿嬤經常為子孫縫補衣服。老阿嬤老眼昏花,小孫子的眼力好,經常被阿嬤一次又一次的叫到身邊來幫忙穿針引線。
一件衣服,才打上補丁,穿沒幾次,又破了,老阿嬤就忙著縫縫補補,永遠有補不完的衣服。
大人穿的衣服,補到不能再補了,還是捨不得丟掉;老阿嬤會將所剩無幾的沒有破的部分,或是補過丁但是還沒爛的部分裁下來,拼拼湊湊的將幾件大人服改成一件小孩穿的衣服。
當年,像現在使用的縫衣線,是奢侈品,一般鄉下人買不起,老阿嬤所用的線,是一種叫「落尾麻」的纖維。這種植物的纖維長,而且堅固耐用,不容易斷,比黃麻理想,成了農村裡最常使用的線。
劉興欽老師小時候就是阿嬤的眼睛和小幫手,經常看見阿嬤將爸爸和阿公的幾件衣服,拼湊後改給他穿,於是他感性地寫下了這首打油詩:
祖母補衣孫穿線,三件拼湊成一件。
大小式樣全都變,親情愛心永不變。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