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縱橫古今【圖畫民俗】陳年菜脯比人參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圖畫民俗】陳年菜脯比人參
2009/8/27 | 作者:劉興欽/圖‧口述 林少雯/記錄整理
客家人生性刻苦又勤儉,這種美德在平日儲備糧食上也展現無遺。客家醃菜就是一種儲糧的好方法,在蔬菜盛產時,將新鮮的菜採摘後,加以醃製,等到缺乏青蔬的季節,就不怕缺糧,而且客家人醃製的菜,比一般醃製品來得可口好吃。
就以人人都吃過的蘿蔔乾來說吧,客家人醃製的蘿蔔乾風味獨特,香香脆脆,甘甜無比,雖非人間美味,但也相去不遠;更何況,蘿蔔是青蔬中的「人參」,它的營養是沒得比的,所以蘿蔔被譽為窮人的人參,吃蘿蔔就等於在進補喔!
每年冬天是蘿蔔盛產的季節,田裡的蘿蔔葉子長得青翠茂盛,地裡的蘿蔔也已經成熟可以採收了。找了一個晴朗的大晴天,將一棵棵蘿蔔拔出來,果然每個蘿蔔都長得白白胖胖,敲起來聲音脆脆的,裡面水分充足,品質良好,拿來曬製蘿蔔乾再好不過了。
曬製蘿蔔乾也是全家總動員的工作,女人家先將拔出來的蘿蔔莖葉砍去,留在田中當肥料,把蘿蔔挑回家,叫小孩子過來幫忙,提幾桶水將蘿蔔上的泥土刷乾淨。
洗淨的蘿蔔不必去皮,直接切成塊狀。家中的嬸嬸在切蘿蔔,阿媽、叔叔、孫子們都會一起幫忙,首先將切好的蘿蔔鋪在蓆子上,蓆子不夠用了,扁平的大竹籃也鋪滿,屋頂上也全都鋪上蘿蔔,連屋簷下能曬到太陽的地方和家附近的大石頭上,也都鋪上蘿蔔。蘿蔔收成特別好的時候,遍地的蘿蔔大軍,真是盛況。
蘿蔔曬了一天,傍晚時收進屋,又有的忙了。收進來的蘿蔔,要在上面灑上一層鹽,然後用力去揉,揉完了,在蘿蔔上壓塊大石頭,讓多餘的水分排出來。第二天早上再將所有揉過鹽巴的蘿蔔拿出去曬,傍晚收進屋中再灑鹽再揉,再壓上大石頭。如此反反覆覆地,直到蘿蔔不再有水分流出為止,蘿蔔乾就算製作完成了。這時蘿蔔變乾了,但是也變香甜柔軟了,那種甘香滋味,真好聞哩!
醃製一百公斤的蘿蔔,大約要用七公斤的鹽。蘿蔔曝曬和脫水後,體積一天天變小,最後製成的蘿蔔乾,濕濕軟軟,咬起來鹹鹹脆脆,「喀喀」作響。這樣的蘿蔔乾可以儲存很久都不會壞;甚至儲藏到幾十年,成了黑黑軟軟的陳年老蘿蔔乾,那就更珍貴了。
老蘿蔔乾吃起來口感軟軟、爛爛,用來燉湯滋味特別鮮美,價錢也比新蘿蔔乾貴得多,一方面由於物以稀為貴,一方面是因為老蘿蔔乾更具藥用功能,據說用老蘿蔔乾加冰糖,以開水沖泡服用,可以治喉嚨痛和咳嗽;也還聽說治香港腳和關節酸痛也有療效,所以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試試看喔!反正食補總比吃藥好。
至於蘿蔔乾入菜,那菜色可多了,最傳統的菜脯蛋,在台灣生活的人,很少沒吃過的,劉興欽老師為這香脆好吃的傳統客家醃菜寫了一首打油詩:
便宜蘿蔔似珍寶,
生吃煮滷還能炒;
營養可口沒得比,
陳年菜脯比參好。 | |
|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