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縱橫古今【雙溪學衡】鞋&針線寄情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雙溪學衡】鞋&針線寄情
2009/8/27 | 作者:林伯謙
老兵作家張拓蕪先生和從小訂親的蓮子,因戰亂闊隔多年,蓮子獨身未嫁,透過領養的鐵匠兒子,將親手縫製的布鞋,還有兒子打造的剪刀,輾轉寄到張先生手中。詩人洛夫得知此事,非常感動,因而寫下〈寄鞋〉一詩,轟動一時:
間關千里/寄給你一雙布鞋/一封/無字的信/積了四十多年的話/想說無從說/只好一句句/密密縫在鞋底……
記者後來訪問張先生,才知蓮子先前已得過張先生的接濟,因此把自己會做的家常物回贈予他。事情其實很單純,但在詩人筆下,就變得浪漫情深,款款動人。
錢鍾書《管錐編》第二冊〈太平廣記卷八五‧鞋者諧也〉已經指出「鞋」取「諧」音,是「唐人俗語」。例如知名的《霍小玉傳》,小玉夢見黃衫客抱李益入席,並要她脫鞋,她驚醒後,自知鞋(諧)脫掉了,意味著永別;又如白居易〈感情〉描述在貶謫地江州曝曬衣物,忽見鄰女昔日餽贈的一雙鞋,於是勾起年少期盼雙行雙止的回憶,內心滿懷惆悵……
千年以來,鞋因諧音及成雙的特質,蘊含委婉雙關的情愫,成為文人慣常比擬的傳統;我們也聽過流行歌曲〈針線情〉:「你是針,我是線,針線永遠連相偎。」針線情愛的比擬,在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三〈正覺寺〉,卻有更現實冷酷的意涵。
北魏尚書令王肅,因父兄遭齊武帝所殺,便投奔北魏,當時孝文帝大力推行漢化,非常器重他,朝儀國典,皆出其手。
王肅在江南已娶謝氏為妻,到洛陽,又奉詔娶了寡居的孝文帝妹妹彭城公主。謝氏不辭勞苦,攜帶兒女千里尋夫,豈知王肅再娶帝冑,便作詩云:「本為箔上蠶,今作機上絲。得路逐勝去,頗憶纏綿時?」
竹箔中的蠶結繭成絲,紡織機很快便將絲線織成華麗錦緞,絲線還能憶起未蛻變前,同處在箔上的依偎纏綿嗎?其中「絲」又是「思」的雙關語,意在言外,含蓄委婉。
公主得知此事,非常不悅,便從絲線尋找靈感,替王肅次韻作答:「針是貫線物,目中恒任絲。得帛縫新去,何能納故時!」
王肅見詩即知公主容不下謝氏,便懷著愧疚之情,建造正覺寺供謝氏在裡面清修。
《洛陽伽藍記》記錄了最實際的「針線情」。針線相連固然不錯,問題是穿過針孔的線會不斷汰舊換新,所以陶醉於〈針線情〉旋律的時候,仍應保有幾許清明:絲線是容易被替換的。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