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7 14:29:13 落葉之楓

【生活健康你我他】肩周炎逢天寒更痛 除濕清熱論治

肩周炎逢天寒更痛 除濕清熱論治

肩關節周圍炎天寒更加重肩部疼痛。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陳曉鈞在養生講座中表示,中醫認為,肩關節周圍炎患者,多見「邪實體虛」是發病之因,邪實也就是以風、寒、濕三氣乘人疲倦、睡眠、外傷、傷虛時侵入肩部,而引發疼痛不適。患者也常見體虛的症候。

陳曉鈞醫師表示,中醫古籍中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痺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痺也;寒氣勝者,為痛痺;濕氣勝者,為著痺也。」因此當風邪入侵,初起表現多見時痛時止,時好時壞;痛無定處,而風也常與寒合,當肩部外傷、勞損的時候,就更容易使得外邪侵襲滯於其中,導致脈絡收引、氣滯而瘀,而發生拘急疼痛。

此外,當天氣濕氣較重、環境潮濕,也容易使肩部重滯不伸,與邪化熱化作用,則易導致肩部灼熱疼痛,有時也會稍有紅腫現象。

醫師指出,整體而言,肩關節周圍炎邪實體虛是發病之因,可見風、寒、濕三氣乘人疲倦、睡眠、外傷、傷虛時侵入肩部。另外,由於「之所湊,其氣必虛」,因此此症患者,除局部勞損或有明顯外傷外,像是骨折、脫位、扭傷;也常見患者有體虛、氣血循環不良等現象。

肩關節周圍炎不積極治療,可能形成冰凍肩、五十肩。中醫師陳曉鈞表示,此症大致可分三階段,患者通常發病急促,初期會感到感肩部疼痛逐漸加重,以夜間更為明顯,之後逐漸疼痛自肩部向肘部前臂放射,肱二頭肌腱收縮腫脹、壓痛,患側肩部活動受限。而到緩解期,經由適當休息、治療後,症狀有所緩解。但如未有效治療則進入凍結期,可能成為冰凍肩或五十肩。

中醫師陳曉鈞表示,肩關節周圍炎在發病期;通常發病急,短者持續2~3週,長者可達幾個月時間;感肩部疼痛逐漸加重,以夜間更為明顯,疼痛從肩部向肘部前臂放射,肱二頭肌腱收縮腫脹、壓痛,患側肩部活動受限,以致梳頭、穿衣等活動受阻。到了緩解期,通常經由適當休息、治療後,症狀會有所緩解,但仍可能因肱二頭肌腱與腱鞘粘連,使肩關節出現活動障礙,或經牽拉、扭轉都可能引起肩部疼痛。

陳醫師表示,如未有效治療則進入凍結期。肱二頭肌腱及周圍肌腱粘連愈嚴重,關節完全凍結,還可能有明顯的肌萎縮,也就是俗稱的冰凍肩或五十肩。因此,治療過程較長,可應用中藥內服、外洗及用藥物溫熱法並積極關節功能復健。針對骨關節病的根本問題,肝腎不足、血虛寒凝經脈,進行治療,可以幫助逐步恢復關節功能。

辨證分採祛散風寒、除濕清熱論治

中醫師陳曉鈞表示,肩關節周圍炎也相當於中醫的「痹」證。臨床上依外邪風、寒、濕、熱的偏勝,而分別著重採用祛風、散寒、除濕、清熱等療法,並結合舒經通絡,以達到氣血暢通的目的。若痹證日久不癒,反覆發作,則易致氣血虧虛,肩周炎患者也多有體虛現象,所以在祛邪的同時須結合補益氣血,以提高療效。

陳醫師表示,中醫的辨證治療上,針對「風寒濕痺」者,必須袪風散寒、除濕通絡,可用薏苡仁湯加減。而「風濕熱痺」者,治療應清熱通絡、袪風勝濕,可用白虎桂枝湯或當歸拈痛湯加減;關節腫脹,可加袪濕藥,如四妙散或茵陳五苓散。還有「痰瘀痺阻」者,治療應化痰袪瘀、搜風通絡,可用桃紅四物湯加減;久病入絡可酌加蟲類藥如僵蠶、全蠍,或酌加白芥子、半夏以化痰及雞血藤、絡石藤以疏經活絡。以及「氣血虧虛」者,治療應袪風除濕散寒、補益氣血肝腎,可用獨活寄生湯加減。

穴道治療可取脊柱部位的風池、風門、大椎、腎俞或華佗夾脊穴。如關節腫痛、屈伸不利,可取支溝、絕骨、陷谷、陽陵泉並配合局部取穴。風、寒、濕痺者或瘀痰痺痛而未化熱者,可用溫針加灸平補平瀉,幫助活血通絡、除濕等。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09/10/27 台灣新生報】@ http://ud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