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縱橫古今【佛陀成道日】吉祥佳味臘八粥
2010/1/21 | 作者:簡農/文 王弘力/圖
農曆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節」,也是佛陀成道紀念日,在佛教稱「法寶節」。佛門在這天會煮臘八粥,分送十方善信。因為臘八粥是紀念佛陀食用牧羊女供養的米粥,恢復體力後,於十二月初八這一天證悟,因此「臘八粥」也稱「佛粥」。並希望享用臘八粥的民眾都能同沾佛陀成道的法喜,並蒙佛陀加持而福慧成長。
臘八食粥的風俗在唐宋便廣泛盛行,宋朝孟元老著《東京夢華錄》記載著:「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念佛……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另,吳自牧的《夢梁錄》也說到:「十二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各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亦名佛粥。」
到了清朝時,除民間市民百姓會準備臘八粥祭祀祖先,分贈親友,以示祝福,或效仿佛門施粥送福的做法,特地送去給窮苦人家外;吃臘八粥更是宮廷盛事,皇帝、皇后等會賜文武大臣臘八粥,也會發放米果給各大寺院。因此在舊時社會,臘月初八吃臘八粥,可算是大家萬戶的習俗、全民的活動,甚至家裡養著的雞狗、種的花卉果樹也托這天的福,主人會餵上幾勺,枝幹上塗上幾口臘八粥,他們認為這樣必能六畜興旺、果實豐收,童謠:「臘八粥,臘八飯,小雞吃了就下蛋」,是很生動的描述。
至於煮臘八粥的食材是什麼,因中國地域廣闊,各地物產不同,選用的食材也就不同。以佛光山為例,全台別分院道場都會在臘月初八前後幾天,烹煮臘八粥分送給平時有往來的有緣人,甚至也會在道場附近發送給路過行人。為了讓傳統的臘八粥作法傳承下去,星雲大師還曾親自指導用料與煮法。
為配合初八日,臘八粥以八樣東西混合煮食。其中米、胡蘿蔔、青菜,為不可少的三寶。此外,還有花生(或黃豆)、蓮子、白果、豆腐或油豆腐、芋頭等食材。若要再增加食材,可放四川木耳、紅棗、素豆餅,不可放素火腿、香菇。
臘八粥食材的比例如何?蓬來米占百分之四十,糯米占百分之二十,青菜占百分之十,胡蘿蔔、花生(黃豆)各占百分之五,豆腐(油豆腐)、油條占百分之五,白果、蓮子、芋頭三者占百分之五,另外的百分之十衡量情形,可以不要。
所謂「五味調和,百味香」。煮粥之前,要把油加熱,再放米炒過,隨後將炒過的米放進熱水鍋裡煮,就可將花生等材料放進去。整鍋臘八粥有黃亮的油條、白色的豆腐、紅色的蘿蔔、黑色的木耳、青色的青江菜,色彩鮮明,讓人看到了就心生歡喜。
煮粥之前,有幾樣東西要先處理。第一、花生,前一晚先泡水:第二、皇帝豆不容易煮爛,可油炸一下再煮,或是用果汁機打碎,再放油炒過,很快就會熟。第三、蓮子、白果要煮爛。第四、芋頭要炸過。第五、青菜只要放葉子,不要放莖梗,且不能放太多。而油條也不能太碎。
稀飯不能太稠,要能有一點點稀稀的粥汁。起鍋前,要熄火二至三分鐘悶一下,再開小火滾一下,讓所有食材再融和、熟透一下。可放胡椒粉提味。
煮臘八粥,看起來好像是在處理飲食的問題,其實在製作臘八粥的過程當中,也是在讓我們體會如何做事做人。大師說,吃臘八粥的意義,除了有紀念佛陀夜睹明星成道開悟的意義,還有:溫暖、圓滿、和諧、吉祥、健康、合作、營養、淡泊、方便、感恩、歡喜(以粥代茶)、結緣等意義。
本圖的畫家王弘力先生還說天津民俗在臘八前一晚,善男信女捻豆做粥,每捻一豆,念佛一聲,曰結緣豆。因此做一詩:「喜到初八臘月天,門前捨豆俗相沿,信士弟子熬粥夜,善念佛聲生結善緣。」真是應和了大師對吃臘八粥的意義闡述。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