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天南地北】古代傳說中的獨角獸 ———獬豸
2010/4/6 | 作者: 賈增妍
獬豸(ㄒㄧㄝ ㄓ),也稱解廌或解豸,是古代傳說中的異獸。獬豸並不是一種具體的動物,前期的形象類似羊、牛、鹿等動物,《說文》:「獬豸,獸也,似山羊,一角酘酘獬豸,獸也,似牛,一角酘酘」後期則以虎、獅、麒麟等猛獸形象出現。
無論獬豸的形象怎樣變化,頭頂上突出的、用來抵觸邪惡的尖角,卻是最大的特徵。因此,獬豸又被稱作「獨角獸」。
中國古書中對獬豸多有記載,其中漢代楊孚的《異物志》對獬豸特性的概括描述最有代表性:「北荒之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別曲直。見人鬥,觸不直者;聞人爭,咋不正者。」獬豸極有靈性,能辨曲直善惡,見到有人相鬥,就會用角抵觸理屈之人;聽到有人相爭,就會用嘴咬無理之人。
獬豸一直受到歷朝的推崇,如《述異記》云:「獬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人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傳說堯舜時代掌管刑法的皋陶,審案時遇到值得懷疑又不能一下定罪的人,就放出獨角神羊來判別,十分靈驗。《後漢書.輿服志》載:「獬豸,神羊,能辨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文王曾捕獲一隻獬豸,仿照其形制成帽子。
秦代正式確定執法御史戴這種帽子,稱「獬豸冠」。東漢時,獬豸冠被冠以法冠之名,「法冠,執法者服之,或謂之獬豸冠」,後「獬豸冠」成為司法官員的代名詞。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一律穿繡有「獬豸」圖案的補服。獬豸圖也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的飾品,開封府門前的照壁上就刻有一幅巨大的獬豸圖,既表示明辨是非、執法公正,又含有威懾邪惡的意思。
獬豸與法律有著不解之緣,還可從古體的「法」字看出。「法」字古體寫作「←」,「←」字從「廌」,「廌」就是獬豸。「廌」、「法」二字組合,代表判斷曲直的法律;又從水,取法平如水之意,獬豸作為公正法律的象徵就這樣被認定下來。
由「←」到「法」,「廌」字雖然被隱去,但獬豸的象徵意義並沒有消失,至今獬豸的形象還受到執法者的推崇。
獬豸又稱「鎮墓獸」,歷來被看作是驅害避邪的吉祥瑞物。帝王陵墓神道旁的動物石像中就多有獬豸的形象,在一般人的墓葬中,也常隨葬獬豸以鎮妖避邪。
總之,異獸獬豸的出現,寄託了古人追求司法公正的社會理想,也體現了古人求利避害的趨福心理。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