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16 11:13:17文思

淺談《靈猴傳奇》

  《靈猴傳奇》是小山藝術會繼《石獅子》後,第二個根據澳門民間元素創作的“澳門民間傳說系列”作品,故事素材取自本地旣是一大亮點,今次起用了大部分來自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表演基礎課程學生演出角色,也令人耳目一新。雖然沒有了過往一衆“台柱式”演員如關若斐、曾韋迪等擔綱,卻未有影響作品的整體演出;以兒童劇定為漸進的表演平台,讓有潛質的年輕演員得到機會,逐步參演具規模的舞台製作,不失為一個理想的切入點。當中飾演觀音大使、媽祖娘娘及關帝的李芯怡、梁凱寧和胡志成的表現尤見突出,角色和動作設計的討好是其首要原因。神話人物抽離於現實環境,可供發揮的空間相對較大,雖然媽祖娘娘的矯揉動作似乎有點過火,但在小朋友的眼裡則是另類諧趣。資深演員葉嘉文演繹小寳爸爸可謂輕而易舉,在故事後段更發揮重要作用,把神仙、村民、馬騮仔和小寳的劇情都穩健地連繫起來;相比之下飾演主角的小寳(黃楚婷)則略見生硬,無法全神演繹小寳的佻皮和反叛任性,更覺仍有些《安妮法蘭日記》裡的安妮影子。要表現兒童的心境和神態,單靠演技是不足夠的,不斷學習、實踐和磨練更為重要,也證明要拿揑兒童劇裡的人物,與演練經典故事的角色同樣需要花時間深入硏究和揣摸。導演在故事呈現手法上,採用了類同《嘰哩咕嚕音樂家》的唱遊的方式,以歌曲穿揷於劇段之間,藉着輕鬆的節奏為故事添上色彩,此舉實是無可厚非,只是由盧偉硏包辦曲詞創作的六首歌曲裡,部分歌詞像是高估了兒童的理解能力,如“寂寥”、“冷漠”、“抑鬱”等等表現心靈和情緖的詞語,會令同場陪伴觀看的父母要花上一些時間,為小孩子們解釋詞中的深意。 

  小山藝術會致力在澳門開墾兒童劇這缺失的一塊,從密集式的演出中不斷汲取經驗和改進,從《魔法寳石》、《再見小王子》、《石獅子》、《老虎仔過新年》、《麻煩豬仔家》、《反斗西遊記》、《十兄弟》、《嘰哩咕嚕音樂家》到今次的《靈猴傳奇》,作品在各方面的處理日漸成熟,在文本、表演方式、劇服、舞台佈景等,對比交匯出來的平衡點似乎已經能夠掌握。在《靈猴傳奇》的暖場部分,再沒有以往那份從舞台作為起點的處理手法,反而安排了黑臉琵鷺(梁兆富飾)、狗(施樂拔飾)和猴子(李偉榮飾)開場前,在文化中心大堂和觀衆席裡,藉着與小孩子交談和說笑開始,繼而由該三隻“動物”擔演引入故事的角色,讓小孩子們無須再花力氣從頭開始走入故事世界,這是値得稱許的。如果自稱從韓國到澳門觀光的黑臉琵鷺在言語間能省卻不停的“噢”(韓語音節),以此來強調自己的身份,相信小孩子所得的親切感會更甚,事實上黑臉琵鷺的韓藉身份只帶出對澳門的陌生感,這種產生自成年人對旅客身份的判斷,對於小孩子而言,可能只是簡單的一句“我是旅客”便可解決。 

  故事裡未有着墨太多於“蓮峰廟”的名稱由來以及它的歷史陳述,只由觀音大使、媽祖娘娘和關帝這些神話人物,側面描寫蓮峰廟作為“廟”的定位,作為以“澳門民間傳奇系列”掛帥的故事,也許在往後的第三部創作裡是能夠相應加強的部分。而最令我欣賞的是,馬騮仔誤食仙果後無法擺脫法力的影響,被逼與家人分開,以及馬騮仔與主角小寳的相交相知的過程裡,《靈猴傳奇》的故事帶出了普遍家長都已經知道的、或已經忽視的一種東西,那是不單只在成年人的世界裡,也是小朋友的內心世界也同樣需要和渴望的——信任和愛。從編劇與導演在場刋內的感言,我確信“澳門民間傳奇系列”產生出了一種有異於最初創作原意的結果,而那是正面和更具意義的。編劇鄧曉烔坦言,對“澳門民間傳奇系列”的創作初衷,是希望小朋友們能有機會多點認識自己的家園,然而一路走來,經過編劇的創作與導演的再創作後,其實觀衆在欣賞《石獅子》和《靈猴傳奇》的過程裡,都已在不知不覺間得到了更深層次的一種體會:小寳身為兩劇的主角(相同名字是巧恰?),帶領觀衆認識了媽閣廟前石獅子和蓮峰廟的典故,小寳亦已經明白了親情、互助與公民的責任的重要性,藉着故事經歷傳遞給劇場內的家長和小朋友。姑且勿論小朋友是否即時接收到這些訊息,但作為愛護小孩子的家長,這是敎育子女在認識自己家園的同時,更需要讓小孩子學習和理解的一份非常珍貴的德道價値,家長是責無旁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