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24 00:00:00maling

博伽梵歌導讀之8 如何突破情緒障礙 / 嘉娜娃老師口述 9/6 2010

  身體和情緒互相影響,情緒不好一定影響身體,身體不好也會影響情緒。此次要談的不是由身體疾病引起的情緒,而是其他原因引起的。

自我──同心圓的第二層就是情緒。自我跟情緒的溝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認識自己了解個人的潛意識的運作模式,深入內心的旅程不是全然歡愉的過程,有時候是極其沉重的過程,就像艾莉絲夢遊仙境一樣,進了黑暗且無法預測的兔子洞,可以想像她的心情一定是沉重、恐懼的。

     情緒:指的是憤怒、焦慮、恐懼、厭惡、悲傷…等等不愉快的情感。是人心(身體)對於客觀現實的一種反應,主要是客觀現實引起我們的想法,然後想法會引起身體不好的反應──情緒。

     情緒障礙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每個人都有情緒障礙,連最成功的人士也不例外。情緒障礙其實是我們的業力,當我們談到業力的時候不需要想到前世,而是前一刻的業力,是我們必須處理的問題。但是我們要明白:疾病、不舒服、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我們所面臨的困境…所有的這一切所謂的不順,其實都是要引起我們的注意,要我們去處理過去的業報。

     有誰會在一切順遂的時候檢視自己是不是有問題?只有在不如意、不順遂的時候才會發現有些事情需要處理。例:有些人習慣性的把自己的身體超勞到極限,身體連續幾天不舒服就表示需要去處理它、需要調整作息,需要控制能量的釋放(耗損)。心理上的問題也是一樣要處理。其實每次生病、不順、或是人生當中遇到的痛苦都是清除業障的過程,戰勝這個障礙的機會,是讓我們放下不再適合我們的東西。所以,凡是試圖治療疾病或處理某種逆境,但是卻不真正檢視它發生的原因,以真正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去處理,就是把過去未解決的問題再一次更深的把它埋起來──逃避問題的駝鳥心態,或是硬碰硬的態度──

      人際關係如果不好,若不反省自身,只是一昧的怪罪旁人,別人不理你就算了,對他來說沒有損失,但是你失去了檢視自己的機會,損失的是你自己。因為你本身的問題沒有解決。

      只用藥物、手術、紛爭去解決問題,其實就是給未來製造更嚴重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找出並且處理意識層面(潛意識、表意識)的根源,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否則其他的方法都是治標不治本。

      要解決情緒首先必須懂得跟情緒連結的方法:

1.      要能夠意識到情緒來的時候對我們的影響,不被它淹沒。

   練習:最困擾你的情緒是什麼?

         每當最困擾你的情緒來的時候,你的身體的哪各部位是最不舒服的?

        

無聊>頭痛     焦慮>喉嚨緊     壓力>肩膀緊繃    憤怒>胃部和肝     失望>鎖骨下不適    悲傷>胸部      恐懼>心臟、腎臟     不安>下腹部     不耐煩>大腿前側

    所有的情緒都儲存在身體不同的部位上,不同的個體對於情緒儲存的部位也不一樣。在目前未超脫的情況下,適當的釋放、宣洩情緒,對我們就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從小到大一生復一生,照顧我們的父母以及我們自己,都是以急於解決問題的方式來解決我們的情緒問題:1.孩子一但哭鬧就急於轉移他的注意力。2.立即滿足孩子的需求,不哭鬧就好。3.用否定(壓抑)來處理:要求孩子別哭、別怕、不可以發脾氣、要勇敢、要堅強….否定所有面的情緒。

     情緒是一個念頭一個思想在身體引起的反應,若無法得到適當的宣洩,會卡在身體裡不同的部位,造成身體不適。

    能量順著身體的經絡走,集中在七個能量中心,分佈在不同的細胞裡,所以有細胞記憶(心臟移植)。不同的情緒是不同的能量,能量的流動如果被卡住,全身都會感到痛苦。負面的情緒會形成一個負面的能量場,慢慢的會有自己的生命力,以痛苦餵養著它,當它得不到「食物」的時候,就會開始製造一些事端…此現象稱為牲肽需求:習慣性的去做一件事情,細胞會有記憶,會產生需求。例如吸毒者都知道吸毒的下場,一開始都是好玩,後來不吸就難受…那就是需求。

      情緒也是和吸毒一樣,我們做什麼事情、和某種人交流就會一直不斷的有特定的情緒產生,有的人是憤怒、有的人是傷心…這個情緒產生之後,如果一而再的重複,每一次一個

情緒上來下丘腦受到刺激,就會分泌一些相對應的化學物質到血液當中,遍佈全身。如果你長期感到沮喪,你的細胞形成了那樣的能量場,若有一天你不再沮喪,你的身體就開始不舒服了。因為你的身體細胞記憶已經習慣了沮喪(負面情緒),於是體內的負面能量場就會開始頻率震盪,開始去尋找或吸引周圍能夠產生負面情緒的能量,好讓下丘腦再受刺激以便產生化學物質讓它滿足。形成一種吸毒上癮式的惡性循環。

      大腦能夠處理幾萬位元的資訊,但是只有兩千位元是可以引起我們注意的。所以當身體細胞發出負面的頻率震盪的時候,我們完全是種無意識(自己沒有發現到,但實際上是已經發生的事)的狀態。不練瑜珈的人:是思想、情緒、身體、感官的奴隸,他覺得自己很有腦子,算計著一切,其實是為了滿足它們而做事,是奴隸。練瑜珈的人:明白這些道理,知道要反其道而行,開始把自己的意識從百分之五或百分之一開始擴展,把無意識的部份開始用有意識的光開始照亮,然後變成自己的感官、身體、情緒、思想的主人。

       有些女人總是遇人不淑,老是愛上會打他的男人,追根究底是因為她生長在家暴的家庭,雖然從小就告訴自己(表意識)不要愛上會打人的男人,可是因為從小生長的環境,身體細胞有著相應,他就會受到特定的特質男人吸引。有些人一直不斷扮演悲劇的角色,認為自己永遠是被背棄的那一個….

       如何消除類似毒癮的症狀?首先要開始觀察自己所產生的情緒是什麼情緒,然後對自己說或寫一段話:我看見我在尋求被(需要、虐待、背叛、欺騙、不被愛、焦慮、需要承擔….)的感受,我全心的接受、接納這種感受,並且放下對它的需要,因為這實際上是你對它的需要。我全心的接納這種感受,並且放下對它的需要。我有情緒,但我並非我的情緒,我能察覺出我的情緒,然而凡是可以被察覺的並不是真正的覺者。情緒反反覆覆,卻影響不到內在的我。我有情緒,但我並非自己的情緒。

      在處理情緒的當下,我們必須要看見它、接納它,如果選擇排斥、壓抑、忽視情緒...等等,其實情緒沒有離開,不如接納它然後放下它。

      角色認同的需要:度假時心裡放不下工作、家人,老是打電話問工作進度或狀況,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關心對方,但其實是自己需要被需要的感覺。因為沒有找到自己,無法感覺到自己真真實實的活著,當我們無法感覺到真正的自我的時候,我們會需要很多小我(假我)的認同。

      當我們恢復到真我的狀態,自然而然別人就會需要你,你根本不需要別人需要你,因為你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存在,散發出來的就是光明、快樂和愛,自然會吸引到光明、快樂和愛。

     探索自己的過程不見得是愉快的,要好好的去探索自己。凡是讓你不舒服的事,都是要引起你的注意去解決它>>要明白你不是你的情緒,要拉開你跟情緒的距離,看著它、覺察它,感受它卻不與它認同。情緒和身體就像小孩子,當它哭鬧的時候,你越不理它,它鬧得越凶,當你靜下心來觀照它,它就安靜下來了。

      試著去分析自己潛意識的行為模式,經常是很痛苦的感覺,因為會發現之前都是身邊的人有問題,現在是自己問題很多。甚至會懷疑自己是否能夠超越情緒的障礙,這麼痛到底有沒有代價?但是我們一定會因此而成長,有覺知的受苦一定比無覺知的受苦來得有價值,因為無覺知的受苦就是任由潛意識的操控而受苦,同時在抱怨和抗拒那種痛苦,這樣的受苦不能讓我們成長,只會製造更多的痛苦。而在察覺中的受苦是撕裂、爆炸般的痛苦,但是我們不逃避、不抱怨,而是全然的接受。內在有一個我在觀察著這個過程,讓壓抑、隱藏多年的能量釋放出來。不必去抗拒能量釋放的過程,眼淚來的時候就讓它來,不要去壓抑它,懷著愛和接納去經歷它、釋放它!

      這樣的受苦可以使我們走出舊有的人生模式,是成長的契機,被壓抑了那麼多年,從小到大,一生復一生的壓抑了那麼多年的情感(情緒),我們要帶著愛、帶著知識、覺知的光去照亮,去驅除黑暗的能量。所以在這個覺知的過程當中,無論出現什麼樣的反應,不要去排斥、壓抑它,就只需要觀察自己的反應就好,然後知道自己因為唸了哈瑞奎師那曼陀清除了潛意識的業,就算過程中出現障礙(身體細胞的抗拒),就是要堅定的繼續唸下去!

      我們要學習臣服:要明白已經發生的事情是不可能再改變的。如果你不承認、不接受事實,就是在跟自己做對。接受已經發生的事情,不再生氣、不再讓自己產生更多的負面情緒,因為我們要明白:再怎麼生氣也不可能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只能做一些後續彌補的動作,不要把自己的腦袋往牆上撞,就算撞開也不能改變事實,不要去做一些於事無補徒勞無功的事,事實就是事實,事實最大!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面對事實,那是你的選擇:造物者最大的仁慈就是給我們自由選擇的能力。你可以選擇力挽狂瀾或是置之不理隨他去,但是一但你選擇了對待(解決)這件事情的方式,你就不要有任何的負面的情緒,因為那是你自己的選擇。

      臣服:要看到自己的抗拒無論程度如何都是於事無補、徒勞無功的;看清這兩點你就放下不再抗拒了。

      放下:學會不執著、學會寬恕。要享有快樂的人生,放下過去的事實是太重要的關鍵。一直回想別人對你的不好,只是加強負面情緒(傷害)在自己身上,你成了幫凶來傷害自己。

     所以,不要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不管是過去發生的還是現在發生的,都要學會放下。

瑜珈經:執著於痛苦是培養憎恨的一種表現。因為你緊緊抓住曾經帶給你痛苦的具體事件不放,執著於痛苦,實際上就是在培養憎恨的情緒。

      感謝對你不好、攻擊你、排斥你、憎恨你…的人,因為有那些人的存在,你才知道自己哪裡做的不夠好,是不是有需要改正的地方。所以等於他們在犧牲他們自己來成就我們。在更高的層次中,我們也要去反饋他們,希望他們也能得到提升。

      要想改變別人是不可能的事,唯一能改變的只有你自己。

很多的負面情緒是來自我們對未來很深切的不安全感,恐懼的根源是來自於跟自我斷了連結。所以,尋求和自我的聯結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因為自我是充滿愛、充滿知識、充滿快樂的。真正有智慧的人總是教導我們要從內在去尋找,不需要向外求。

      人的一生是來學習的,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都是一件經過精心包裝的禮物,而這個禮物就是那麼的適合你,不適合別人。而這個禮物的包裝不一定是華麗很好看的,有時候甚至是非常難看的包裝,但請大家有足夠的耐心把它打開來,看看裡面給你的禮物究竟是什麼?用你一生的時間去打開它!

 

                                                                                Tina  慧玲整理 201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