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5-22 17:58:54風塵驕子

對本土的誤解

台灣一直是個蠻奇怪的地方,這種怪現象的造成,固然要怪那群不入流的政客,但是更要怪民眾的眼光。

近年來,本土意識高漲,民進黨、台聯等以本省人是為主體的政黨,高聲喊著『本土化』。似乎只有『本土』兩字可以代表一切,只要不本土,那就是有問題,就是心不在台灣。嚇得國、親、新也要跳出來喊『本土化』。

過去新黨曾經指出,新黨所提名的『不分區立委』名單中,保障名額中全是本省籍與客家籍人士,證明新黨心在台灣﹔今年五月十九日連戰在接受報紙訪問的時候,也指出國民黨目前的黨職人員比例中,本省籍的比例比外省籍的比例高出許多,黨籍立委中只有八名外省籍立委。連戰以此為證,並且表示,「誰說國民黨不本土」。

令人不解的是,為什麼每個人一定要在血統證明書上寫著『我是台灣人』,這樣才代表本土?為什麼對鄉土的認同一定要到這樣的一個地步?孔子說過,如果蠻夷行中國的禮儀,那就可視為中國﹔相反的,中國行蠻夷的禮儀,那就等於蠻夷。所謂的人種、籍貫、出生地並不等於你是蠻夷還是中國,然而現在的台灣卻是所謂的人種、籍貫、出生地來決定你是不是本土,認不認同台灣。搞的外省籍的政客要去學台語來騙選票,非客家籍的政客要說我也是客家人來騙選票。這樣才能證明自己認同台灣這塊土地,台灣豈不是太悲哀了!

這種以血統證明書式的『本土化』運動,若是到了歐洲,那叫做『納粹主義』﹔到了美國,那叫做『三K黨』﹔到了南非,那叫做『種族隔離』。全世界視為洪水猛獸的『種族歧視』政策,到了台灣之後,卻成為證明對台灣認同不認同的工具。

『本土化』運動的發生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政治意函,它只是因為國民黨政權長期壓抑下所產生的一種反動力量,對於過去那些『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反攻大陸』的那些以大陸為主體的思想進行反抗。若是再往前追溯,更可以追溯到清代甲午戰爭割讓台灣的歷史情結。這種反動意識的抬頭,其實是很正常的。問題是使它不正常的是那些揮舞『本土化』大旗,不斷強調愛台灣,指控他人為台奸的政客,以及那些受到政客煽動而隨之起舞的老百姓。這些人使一個簡單且正常的文化運動被賦予過多的政治聯想,『本土化』運動應該是屬於民間的,不屬於官方的運動。它應該是要發掘台灣深層的文化內涵,形成屬於台灣的文化復興運動。

只可惜,『本土化』運動被誤導成一種政治鬥爭的工具。有這樣的結果只能怪台灣長期以來政治掛帥,領導時局的永遠是那群沒知識的政客,而這群政客對台灣本土文化的認識,永遠只停留在『講台語』、『看鄉土劇』的階段,對於台灣文化根本沒有任何概念,所以『本土化』運動到現在就只能停留在膚淺的政治運動,就如同文化大革命一樣,永遠只有『破四舊』,卻沒有『立四新』。不相信嗎?那可以試著問問那群『本土政客』,他對台灣文化的概念是什麼?十個有九個答不出來。

現在提到『本土化』就與『去中國化』劃上等號,彷彿只有將台灣文化中的『中國雜質』去除掉,台灣文化才能被突顯。為什麼『本土化』就一定要『去中國化』?文化的演進是不斷地融合外來文化,在由內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最後創造出另一種『新文化』,以取代原有的文化。所以現在的漢文化早已不是原有的漢文化,現在的台灣文化也早就不是原有的台灣文化。全世界所有進步的文化都是經過不斷地吸收與融合,才能不斷地進步,如果一定要找原始文化、純種文化,只能到非洲、大洋洲,那些原始部落去尋找。然而,那樣的文化是進步的嗎?

中國歷史上對於人才的選拔一直有『惟德論』與『惟才論』兩種論調,各有各的優點與缺點,彼此爭持不下。可是目前的台灣,將『惟德論』與『惟才論』間的問題解決,而以『惟血統論』作為用人選才的標準。這種排他性的本土意識,難道就是本土化的真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