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04 16:17:59M圈管理員

回顧○九劇場:出走的我城

    今年是澳門回歸祖國十周年,可又是澳門劇場界走出澳門最多的一年。從年初“華文戲劇節”時澳門演藝學院靑年劇團赴台北演出開始,接下來就是不少於七組團體或個人,到澳門以外的地方演出、發表劇場創作。

    澳門小劇場近一兩年多得一些香港劇評人的抬舉,常常在海外的藝文刋物,報章文化專欄中被描述成一個十分活躍的社群;的而且確,澳門小劇場的演出,隨着演劇人口、民辦場地和演出平台的增加等因素,看來比過去幾年都蓬勃起來。不過,小劇場演出一般在座位三十到六十的黑盒劇場上演,觀衆有限;而且就澳門的觀衆人口和“消費”習慣而言,宣傳不夠堂皇、地點不夠“中產”、車位難找、座位不舒服、內容不夠“易懂”、表達形式在大衆看戲習慣以外等等,都是小劇場難以開拓更大觀衆層的主要原因,如果演員不多(即親朋類捧場客不多)的話,觀衆量更會大打折扣。如果不要改變“戲路”,小劇場便總得找自己的出路,走到屬於自己的市場去。然而,畢竟澳門是個小地方,人口都是流動着的多,看小劇場的人少是自然的事,於是往外走,彷彿成了澳門小劇場一個能夠遇上更多、更多元的知音人的新方向。

    劇場作品的輸出,已不是新鮮事,不過今年出走的劇團、劇作有幾個較特別之處。首先是“主動性”,以往出外演出的機會都是人家給的,甚至具官方色彩;而今年出外演出的單位,有的是自行報名戲劇節,被主辦單位選上;有的是自掏腰包主動在外地借場、租場,像一個當地的團體一樣演出;有些是由劇場經紀人、劇團,以“澳門”藝術展的形式輸出,可說逆轉了被動、等資助、等邀約的被動作風。另一個特點,他們大部分都是一些小劇場式的演出,不只是在形式上具某程度的實驗性(或不過是在黑盒劇場中演出而已),而且在題材上還不乏批判性,對近年澳門的社會發展有自己的觀點,在大論述以外的演繹。在政治或經濟需要下,澳門形象近年不斷被塗脂抹粉,小劇場向外輸出的彷彿是另一個民間觀點的城市面貌,一個煙花與霓虹燈下的“失落的空間”。

    也許小劇場主動往外走,只不過是一種“精神勝利法”,因為這種出走,不會得到太多官方的支援(甚至沒有),舟車勞頓,一闊三大的各類支出,有時場地上的限制下,精神上的得着定比經濟上的多。

    (回顧○九劇場·三)

    踱 迢

 

原址 :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09-12/27/content_4090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