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2 09:47:40餅乾

《小腳與西服》讀後

在朋友的新聞台上看到了一封在網路上流傳已久的信,內容是描述一名已婚女子對於婚姻生活的諸種委屈。看了之後掀起了過往對婚姻的某些感受,於是找出了這篇讀後心得來。

雖然兩性平權的觀念推行已久,但現今社會依然可見許多媳婦難為的痕跡。曾寫過一篇論文,認為這是由於婚姻仍處於「從父居」的形態所致。僅管核心家庭已為目前的大趨式,結婚的夫妻多可以獨自購屋居住,但觀結婚形式,仍是男方去女方家迎娶,那心態仍是女方出閣,嫁往男方家庭。

於是乎,生活的重心都移往男方家族,無怪乎女性難以率然地維護自己的生活態度,而得修正過往以原生家庭為主的觀念,從而以男方家庭為主。

值得慶幸的是,我有非常開明的公婆,讓我在步入婚姻之後,仍能享有自主的權力。雖然自小母親的婦德訓誨不時在心底浮現,以至於每每想任由自己想法生活時,仍不免思慮一下公婆會有何感受。但這畢竟僅是作為晚輩對長輩應有的體貼,而非媳婦受挫的委屈,尤其在婆家的生活著實比在娘家來得輕鬆開放,不禁由衷感到自己的幸運。

常與妹妹私下戲談:我們實在很幸運,從一個家教嚴格、生活儉僕的家庭,各自出嫁到自由開放的夫家,所以都不覺得婚姻是一種束縛。也因此更加珍惜這難得的幸福。

﹡﹡﹡ ﹡﹡﹡ ﹡﹡﹡

此篇讀後心得疑寫於2003年8月之前,蓋由於發現許多文章都寫於這個時期,後來才發現,原來此時買了新電腦,所以當把舊檔案轉存時,日期便都呈現2003年8月了。

﹡﹡﹡ ﹡﹡﹡ ﹡﹡﹡


徐志摩過去把我們夫妻倆比擬成小腳和西服,起先我被搞得胡里胡塗,因為我根本沒有裹小腳嘛!可是,在法國鄉下的那幾個月,我才發覺,我的行為有很多方面都表現得和纏過小腳沒兩樣。
──《小腳與西服》

好書俱樂部(好書店所辦的書會)中有一位黃爸爸(其實他年約40啦!只不過常常提起他的女兒,所以我和男朋友私下都稱他黃爸爸….^_^),每當提到女性被壓抑的狀況時,他總會問:妳們女性要先能解放自己啊!如果能勇敢的突破現狀,還能有什麼困難呢?

然而人生中的困難,並非理智所能解決,有太多情感方面的束縛,千絲萬縷,讓人無法擺出輕輕一揮衣袖的瀟灑姿態。正如張幼儀與徐志摩離婚之後,決定要追尋自己的人格特質,做個擁有自我的人;然而當她為兒子阿歡尋覓媳婦時,仍不免以男性為本位來思考:「不只能夠滿足阿歡的審美觀點,也可以滿足他的知識品味。」

自從接觸女性主義以後,我也時常反思自己的觀念,直至今日,明知有許多事情應由自己判斷,但依然免不了考量週遭親友的看法。就像張幼儀所說的:「會為了別人對我議論紛紛而懊惱,而沒辦法不把他們說的話當一回事。」

張幼儀回憶出嫁前母親教導她:「到徐家絕對不可以說『不』,只能說『是』。」所以她為了討好公婆,放棄了一切,包括出門、求學,甚至育子。

我則想起母親也總對我耳提面命:「結婚後要順應公婆、照顧丈夫,做一切賢妻良母該做的行為!」我想,這正是我「恐婚」的原因吧!張幼儀也說:「在得知自己即將早婚的命運以後,我覺得自己命在旦夕,因為我一旦結婚,就得服侍丈夫的家人和生兒育女。」

我曾告訴友人,別稱讚我將來會是個「賢妻良母」,我恨死了這個句子!意識中,我告訴自己要擺脫賢妻良母的形象,但潛意識裏,我還是以這種心態在與人應對吧!

所以過往的男友們都認為我溫良賢淑,或許是因為我平時總是壓抑自己真實的感覺,在配合他們;可是一旦交往久了,在忍無可忍之下,瞬間爆發積累的不滿。無辜的他們,始終不能明白一向溫順的女友,為何一夕之間,朝顏轉為怒面。唉!實非我人格分裂,此乃傳統女性教育之害!

書會的傅老師提到同性戀者若勇於出櫃,多半源於他們「社會成就」所帶來的自信;但這種支撐勇氣的條件,實非平凡人所能企及。相對的,若我們想要依照自己的想法生活,而不畏懼傳統觀念的規範,難道也必須以某種程度的「成就」來證明自己嗎?

突然想起五專時期暗戀一位成大男生的幼稚戀情,當時因為被他的同學嘲笑學歷,我因而奮發向上,插班考取大學。回想生命中多次遭挫,我都因而得以更上一層,或因生性好強,想藉所謂的「成就」,證明自己的價值。呵呵!如此看來,還真得感謝這些挫折。

只是細想之後發現,人之所以畏懼流言,實因自己心底某處也信服傳統的規範;我們所害怕的並非別人的聲音,而是源自自己心底的聲音;我們與人辯駁,某種程度也是在說服自己心底潛藏的觀念。如果真是那麼的不在乎,根本就無視這些流言,何來困擾?

或許張幼儀後來的成長,潛意識中也是為了證明自己!所以離婚後,她仍盡心侍奉徐家二老;徐夫人去逝,她盡心籌辦喪事;徐志摩死後,是她囑咐八弟帶著阿歡前往濟南認屍;無形之中將陸小曼給比了下去。

當年,徐志摩為了和林徽音結婚,極力催促張幼儀離婚;而徐志摩的死也是因為要趕著去聽林徽音的演講;雖然林徽音臨死前要求張幼儀帶阿歡去見她,是因為她仍愛著徐志摩,但她不禁懷疑林徽音是否真愛徐志摩,否則為何在他們離婚後,還是嫁給了梁思成?

儘管張幼儀自稱不懂什麼是「愛」,所以她不知道自己究竟愛不愛徐志摩。但最後又認為自己一輩子為了徐志摩、他家人、還有他兒子,做了應該做的事,所以應該比他一生中所遇到的幾個女人「更愛」徐志摩。

但我卻認為,張幼儀的盲點在於,她永遠沒有辦法「體會」林徽音、陸小曼與徐志摩之間的愛情。因為張幼儀所認知的「愛」,正如她五十三歲嫁給蘇醫師時的想法一樣,是:「我能不能為這個人做什麼?我有沒有能力幫助他成功?」她對「愛」所付出的成果,是幫蘇醫師在香港考取開業執照,幫他開了兩家診所,責責幫他登記所有看診和預約的時間。

我不能否定這種「愛」的方式,但「愛」應該不只是這種關係。

這種以完成男人成功為自己成功的傳統婦女觀念,我們不能否定它的價值,只是這種關係實建立在「犧牲」的基礎之上。或許這正是人們之所以要求對方「忠誠」的原因吧!因為當一個人付出「所有」,當然企望能從對方獲得「穩定」的代價。否則一旦對方離她而去,她將何所依靠?

兩年前讀這本書時,深受張幼儀的遭遇所感動,也痛責徐志摩的不負責任,與林徽音和陸小曼的「輕情」!而今重讀,才發現,自己實在也是裹著小腳的傳統女性。畏懼著自幼所受的傳統規範,為難自己!

無論如何,我們不能以今日的時代思想,來苛責張幼儀守舊的愛情觀念,畢竟她是中國首先承受離婚壓力的女性,爾後一生還能活得淋漓盡致,其勇氣實已足堪我們學習!

雀飛筆 2007-08-20 20:28:39

這本書我看過,主要是因為當時對「人間四月天」著迷。然後在書展中,趁出版社積極推出張幼儀和林徽茵的作品時,也買了幾本閒書。

個人對張幼儀非常欽佩,她能在舊時代裡突破傳統和婚姻的桎梏,且事業有成,可說是現代社會中的新女性。至於林徽茵,也是一種不同型態的新女性,她很清楚什麼是自己想要追求的,不論是她的婚姻或事業。我想要說的是,每人都有既定的個性和選擇,只要自己過得快樂,心安理得即可。

餅乾 2007-05-25 10:10:53

唉!這真的是新聞台常常出現的毛病!

其實我也蠻「變態」的,往往為了預防這類情況發生,一旦想寫些較需耗費腦力的東西時,便先在wrod裏寫好、儲存,然後再以複製的方法轉貼到新聞台。

否則再好的記憶、再好的耐性,也不堪新聞台一再的出現無法回應的狀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