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0 16:34:32張雅評

1070410我讀岡田武彥《王陽明與明末儒學》

【岡田武彥與楠本正繼】

1岡田武彥描述,他與恩師楠本正繼的一段文字:

我在九州大學遇上了德學兼備的傑出的楠本正繼先生。從而決定了我研究中國哲學的方向,這是我人生的最大幸運。在整個大學時代,為從這位偉大的先師那裡學到更多東西,我如癡如醉、竭盡全力地學習。當時先生剛從德國留學歸來,我們的對話多以德國哲學為中心,先生也經常立足於用西洋哲學解說中國哲學,所以我寫那篇朱子學的論文也許是必然的。畢業後,我因家庭原因不得不離開恩師,回到家鄉姬路市去做中學教師。期間,雖然也把禪作為第一要義去追求,但傾心於宋明哲學的我,卻始終不能專心致志於坐禪。數年後,我又如願返回福岡,重新在先生膝下聆聽教誨。那時戰爭已經逼近,但我仍在先生家裡讀王白田的《朱子年譜》,並記述先生的語錄,可惜原稿在美軍飛機空襲時丟失了。當時我發現,先生的學風已不同往昔,而我本人也痛感從事浮面研究的弊端和致力於內在研究的重要性。

【按語】

1-1岡田武彥的老師是楠本正繼,楠本正繼曾將祖父楠本端山的遺書《端山遺書》交給岡田。

1-2岡田本來研究西方哲學,後來棄西方哲學,研究中國哲學。

1-3岡田當過中學教師。

1-4岡田讀過清代王懋竑的《朱子年譜》。

1-5岡田的研究曾致力於禪學,後來轉到宋明理學。此外,荒木見悟的研究,以禪學為主。

1-6岡田提出「內在性研究」。和「內在性研究」相對的,是「表象性研究」。

 

【內在性研究】

2岡田提出「內在性研究」,他提到:

我以為讀儒家的書,也是讀語錄和行狀比讀論說更能動人心弦。這大概是我痛感內在性研究重要性的內在緣由。所謂「內在性研究」,就是在研究一個人的哲學思想時,把他的體驗移入自身,然後設身處地加以體驗的方法論,而不僅僅是在科學的實證中弄清楚他的哲學思想。我把科學的實證研究稱為表象研究,這當然也是必要的。中國學者和日本學者在西學流入東洋後都專門運用這種方法研究、整理東洋的哲學思想,這一功績應予高度評價,今後也企望用這種方法作更精密的研究。然而,考慮到東洋哲學思想相對於西方哲學的特色,就不能不關心、重視內在性研究,但這一點卻正在逐漸被人遺忘。而且,在反思東洋哲學思想在現代及未來世界思想界的意義與價值時,今天也已到了對內在性研究比對表象性研究更受重視的時機。這是我三十至四十歲時的切實感受。此後,我便以曾經激勵自己的陸王心學為研究中心,探索其本源及流派的蹤跡,而明末哲學思想之所以適應時代思潮這一問題,也就成了我探索的主要對象。它使我懂得了應以極其親切的體認之學為本,並深感靜坐體認方法的必要性。(頁3-4

正因為我深感內在性研究的重要性,因此,在用體認方法解釋思想時,我與別的學者不同,是讓思想家用自己的語言說明自己的思想,我在其間只起輔助作用,或者說,我只是履行了助產婦的職責。當然,在實踐中靈活運用體認方法時,可能會產生理論上的矛盾,有缺乏統一性之病。但我決不在作理論研究時躊躇不前,否則的話,「體認為本」思想的生命力就有枯竭之虞。所以,對這一思想的理解,決不允許陷入教條主義。(頁4

2-1岡田提出「內在性研究」與「表象性研究」相對。

2-2岡田稱「內在性研究」為「體認方法」。

2-3岡田提到「體認方法」,用體認方法解釋思想時,是讓思想家用自己的語言說明自己的思想,論者在其間只起輔助作用,履行助產婦的職責。

2-4岡田提到「內在性研究」的「缺點」是「可能會產生理論上的矛盾,有缺乏統一性之病」。在此,就「內在性研究」而言之,岡田所說的未必是「缺點」,而是「內在性研究」的「特色」。就孔子而言之,對「仁」的解釋不盡相同。岡田亦了解這一點,他舉出陽明的例子。

【王陽明】

3岡田提到,當王陽明得知有人記錄其言論時曾說:(頁5

聖賢教人,如醫用藥,皆因病立方,酌其虛實、溫凊、陰陽、內外而時時增減之。要在去病,初無定說。若拘執一方,鮮不殺人矣。今某與諸君不過各就偏蔽,箴切砥礪,但能改化,即吾言已為贅疣。若遂守為成訓,他日誤己誤人,某之罪過可復追贖乎?(《傳習錄.序》)

3-1對此,岡田雖沒有多加說明,明顯地,體認之學不能墨守成規,有其權變,此在中國哲學亦是很重要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