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19 16:45:06張雅評

讀劉述先〈王學與朱學:陽明心學之再闡釋〉筆記(2)心外無物_1050219修

 

【本節標題:二:陽明唯心哲學的第一義:「心外無物」之闡釋】

 

.孟子、象山、陽明,他們的中心問題不是認識論的問題,而是一道德體驗的問題。

 

.【按】:其實,陽明也沒有迴避認識論的問題,因為當時已有人向陽明提出質疑,陽明對此有做出回應。

 

.一方面,陽明不同意朱子對《大學章句》的解釋。

 

.一方面,陽明不同意朱子的格物義,將心、物打成兩截。

 

.【按】:陽明「合心與理而為一」,認為朱子「析心與理而為二」。(陳榮捷本,135條)

 

.【物的解釋】

 

.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於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陳榮捷本,6條)

 

.物即事也。如意在於事親,即事親為一物。(陳榮捷本,137條)

 

.劉氏說:「物即事也,這是一個全新的觀念。物一般當作對象(Object)解,但對象從非一孤離的對象,它必在一系絡(Context)之中,才能顯發其意義。」[1]

 

.【按】:其實,古本〈大學〉、《大學章句》,都解作「物即事也」。

 

.陽明的「格」訓為「正」。

 

.【按】:陽明格訓為正,此亦引起爭議。

 

.知行合一的「知」,亦指良知。

 

.【按】:知行合一的問題,「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引發爭議。

 

.【貝克萊】劉氏提到,侯外廬以為,陽明學和西方貝克萊「主觀唯心論」相似。劉氏認為,「根本是缺乏哲學常識」。(按:這批評似乎太嚴厲。)

 

.【羅素】劉氏說,「二十世紀羅素由物理方面的考慮而了解不能孤離的物,只能談事,才能避免理論上的困難。」[2]

 

.【王陽明】劉氏說,「不意王陽明在四百多年前由道德的體驗入手就發現了同樣的道理。」

 

.【胡塞爾】劉氏提到,陽明學和西方現象學,胡塞爾「物的意向性」接近,但陽明不停留在現象解構的部分,進而從道德體驗入手。(按:與陳來先生意見相近)

 

.陳榮捷譯《傳習錄》有英譯本,前有一篇〈導言〉,中文部份,由劉述先先生所翻譯。(按:不知此文從何可得?)

 

.【按】:【劉氏對心外無物的觀點】

1王陽明的中心問題不是知識論的問題,而是道德體驗的問題。

2王陽明心外無物雖從道德體驗入手,和二十世紀羅素從物理入手,不謀而合。

 



[1] 頁494。

[2] 頁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