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07 16:40:01

《死亡如此靠近》之讀書報告─5R505 46號 陳映倚

作者簡介:
作者蘇絢慧小姐本以攝影工作、櫥窗設計與人群連結。卻在清楚的看見悲傷與失落的面貌後,開始尋找邁向生命復原之軌道。而神學院是作者停留的第一站,就由此作為起點,開始與社會工作相會。神學、哲學思考與社會工作的學識和技巧的學習,使作者更貼近真實的人性,並學著善待與接納的生命課題。
馬偕醫院則是作者第二站;因為臨中照護工作因而開啟作者關懷別人的新眼光,且因為社會工作師執照給了作者專業之身分,但作者卻堅持不以權威或專家之身分侵犯、批評他人。作者自許一生致力於真實與美的生命展現,祈求以一份能常駐人心之安靜平穩力量。本書為作者之第一本著作,作者嘗試以文字闡楊愛與生命、探索死亡與失去,為了使人的心靈能擁有感動與溫暖,好發現善待生命與活的無憾之路。

作品簡介:
作者因年幼時即遭逢至親故世,過早對於死亡有親身體驗,而後做者進入安寧病房工作,更近一步接觸此課題;故而,作者在此書所呈現之思考,決非事不關己的冷眼旁觀,而是在處理了自己的悲傷後所凝集而成之心得;作者也期許能告訴更多人關於生命勇者與智者之故事,期待人們能發現,死亡不像我們所想的完全無益處,陪伴臨終病友也非是恐懼之事;唯有正視死亡,將死亡放置於正確之位子,我們才可以活的自由、充實。

佳句摘錄:
序─人,在生命與死亡交會之渡口,獲致最純淨的靈性成長。
心,在痛苦與考驗交織的網中,洗鍊出最光滑的人性。
生日與死去─我一直深信,因為有死亡,人對生命有了領悟;因為有 了死亡,人可以在終點來臨之前,讓自己學會如何真正的活著,完全活著。
趁一切都還來得及─死亡往往不是悲劇本身,真正的悲劇是到了發生時才發現許多該做的是沒有做;許多想說的話沒有機會說。
終點的奧秘─讓生命的告別有如誕生時一般的純潔、完整,是對生命最真的珍惜與尊重,也是一種美。
浪子回頭─面對死亡並非全然帶來毀滅與灰暗,相反的,可能帶來積極面對生命與知福、惜福的生活態度。
修補工程─若你要過屬於自己的生活,過的正常,你要幫忙自己不要活在過去的回憶中,試著原諒這個人。
四十九天父子情─恨,正是因為曾經期待著愛。
孩子的淚珠─孩子的眼淚是一顆顆的珍珠,他們的眼淚需要溫柔的人去承接,這些淚珠這是他們參與人間的記號。
給足夠的時間哀悼─悲傷並不會消失,也許悲傷的細節早已遺忘,悲傷的感覺早已在心底駐營。
守住病人守住尊嚴─平靜、安然、保守、停滯、順服、珍惜,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只是被人們所遺忘了。

他人評價:
<1>mara台灣台北2003.06.24
在安寧病房中,除了死亡,還有什麼?對我而言,還有的就是家人之間的寬容與關懷。但更因為是家人,有了更多的不滿與怨恨,讓瀕臨死亡的情境變得複雜。 人總是害怕老去,年老除了經濟問題之外,尚有照顧問題。很多人年輕時放蕩不羈、拋家棄子,等到老了無以為靠時,才想到自己還有兒女依靠,遂打著家人的名義要求當初被拋棄的子女要行照顧之義務;有的人歡天喜地的迎接長輩回家、有的人憤然拒絕、更多的人在原諒與埋怨之間擺盪。
這樣的擺盪著實令人煎熬,看著眼前的老人,以不再是當時面目猙獰,動輒出手打人的壯漢,有著垂垂老矣的身軀,伸出的雙手止不住的顫抖。原諒他的一切吧!但是只要一想到自己成長過程的艱辛與淚水,就忍不住要怨恨;不原諒他嗎?這樣年老的身軀還能讓他活多久?他已經在懺悔了不是?再怎樣血緣是斷不了的啊!面對眼前的老人,你能說什麼? 有的家庭父母親與子女的關係緊張,對話交談以抱怨或是爭執為主;有父母親抱怨自己付出這麼多,兒女都不領情,甚至沒有出息;有的子女認為沒有人要你賺這麼多錢,我只是要你多關心我多陪我;種種的怨在家庭裡根生,難以拔除。
對於陌生人,我們總是能夠好心的付出自己的關懷,面對他人的苦痛時,也能給予真心的幫助與慰問;然而,同樣的問題出現於自己家人身上時,卻有不同的做法與心情。種種的念頭在心理盤旋,不停的質問自己究竟怎樣才能讓自己寬心,讓長輩放心?這樣的問題理當歸應於宗教,凡人啊,就是因為愛恨瞋痴,所以才是凡人。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這些問題不停的在腦海中打轉,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作者一直不斷的強調,不應該對於病患家屬有是非的定論判斷,但是如果問題出現在自己身上,又該如何面對? 上帝說要愛,佛家說要放下;但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因為愛,才有了怨懟;因為在乎,有了不滿。
作者的不下是非判斷,呈現出病患與家屬之間的愛恨糾葛,讓死亡的議題更貼近我們的生活,也讓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但是必然的,也讓我的矛盾更加劇烈。

<2>賈芙琳台灣台中2006.08.19
透過這本書的闡述,字裡行間中透露著作者濃濃的溫情,她堅持要以愛與寬容來幫助臨終病人,允許情緒的存在,尊重病人及家屬的心情感受,並用溫柔的話語安撫他們的不安,牽引他們一起勇敢面對死亡的到來。即使在這過程中遇到許多挫折、疑惑、困擾、不安……種種複雜的情緒摻雜其中,但是她常常自我反省,試著找出問題的癥結,並體會內心的感受、聆聽內心的聲音,而不以專業的是非論斷主宰自己的內心,也不讓情緒過份的主觀吞噬自己,在理性與感性之間,
尋得一個平衡點,並勇於面對,這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更重要的是,她那熱誠、敦厚樸實、充滿愛與包容的心在病人的心中留下愛的痕跡及無窮盡的感動。

<3>筱君2001.11.06
本書作者是一位在安寧病房工作的社工師,她在書中的第一部寫下了她照顧過的病人...再來提出了作者在安寧療護方面的心得,例如怎樣照顧喪親孩童的情緒..等等;她甚至自己預先設想了自己將來要如何向世界告別呢...!!

以上評價出處:博客來網路書局

讀後心得:
看完這本書,我發現其實我與作者有許多相似處,雖然我不是年幼就遭遇至親故世,但是我可以了解那種內心的感觸,而我對於死亡有些微的恐懼,如作者所言,”生命就像一盞燈”,什麼時候要關燈,我們真的不知道,而當面對親人的突然離去,絕大多數的人只能錯愕以及後悔,我就是這絕大多數中的其中一個,看著親人的驟逝,我只能含淚送著他離開,心裡就算有著萬般的不捨及後悔,以及想對他所說的話,但是一切都來不及了。而如今,雖然時間已過了許久,但有時想起時,悲傷的感覺還是很強烈的,或許真的因為時間久了,一些畫面已經慢慢的淡忘,自己也正在學習面對悲傷,及嚐試著去面對死亡,讓自己在經歷這些事情後能有所成長;正因為人與人總有道別之時,有些人不得已先離開,而有些人只能看著自己的所愛離去,不管我們多麼的不願意,人總是要經歷這一段。
藉由此書,我可以學習到許多,學習作者遇到困難時,可以嘗試著去找出問題的癥結,並在去想解決的方法;學習去正視死亡這個問題,並藉由死亡來了解生命的真諦及價值;學習去珍惜眼前的一切,把握當下與家人相處的每一分;學習傾聽自己內心的感受,不讓情緒來控制自己以及如何讓自己從傷痛中走出來,讓自己活的自在、活的安然……等。
有時會想著,生命真是奧妙,有著生死截然不同的感受;當一個新生命誕生,是一種喜悅之心來迎接,而當一個生命的驟逝,卻是一種悲傷之心來面對,只能說上帝造物還真是神奇。
此書中也有提到,有學者主張,喪親者需要完成四個任務,此四個任務無優先順序,但是非常重要,都需要完成,悲傷之情境及反應才可達到緩和,並得到好的調適,此四個任務為:一、 接受失落的事實。二、 體驗到痛苦悲傷的情緒。三、 去適應一個沒有逝者存在的生活環境。四、 能投注生命活力在新發展的關係上。而每個人調適悲傷的時間當然都不一樣,但我覺得此四個任務是可以讓喪親者得到一些幫助的;以及,作者是用什麼樣的心情及角色來面對病人,此種工作態度是更值得我們大家去學習的,因為在臨床上可能我們也會遇到類似的案例,即使沒有,當我們在面對每位個案時,都應該有著寬容、關懷之心。更重要的是,要把握當下並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