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14 23:27:33

唐代儒學的變化(此部分在道教之後我貼錯了)



唐代儒學的變化
一、經學與政治:
「經學」漢代以來讀書人從政,之類的評斷不得不採用的方法,官方和人民不見得是完全的對立,「統治利用」的評斷並不是經學的全部。儒家則是政府運作基本面。
文獻p.61
皇上下詔停止奉周公為先聖而改立孔子。舊有的儀典,以孔子為先聖,以顏回為先師,並讓廟中的器物完備。
當年收天下儒士,可以破格拔擢,學生通讀一部大經典,例如禮記左傳等,就可封官位。
廣增學舍生員,教員與學生皆有奉祿,皇帝也親臨國學,外國也派遣學生來,儒學大興。
可以說唐代經歷了一段道教為國教的過程,接著儒學開始興盛,繼續被奉為官學。從南北朝佛教盛行,唐代信奉道教,儒學也因此受到一點「忽視」。安史之亂後,儒學成為為振興國家的良方,尤其在國家機器遭逢大亂之後,推倡儒家的正當性也大大的提高。p.64隋書卷三煬帝紀上的記載,代表了文化教養之下的社會:
一個社會在普遍教化之下,能夠有安定的發展,有許多如同芳草的人,一般人都懂得一切事物最恰當的分寸,是一個可以生存下去的社會,等到社會動亂,無法依著理性的價值存活,人的本能展現,以叢林法則開始爭鬥以獲得存活的機會。
二、經學的重新統一
經歷魏晉的分裂後,政治社會重新回到一統,學術上也會出現統一的要求。五經「正義」之名,表現出這種需求,表面上是政治力量授與一些順服者進行學術統一之事,但從中國「一統」的文化性格來看,學者共同的希望仍會朝向一個「大一統的支配」發展,可以說在這種普遍的慣性之下,唐代儒學由政治力與學者的工作一起完成了。P.70《崇儒學》:初唐已經開始進行學術的統合,朝廷命學者完成官方統一儒學範本:「五經正義」,原因是經學分裂已久,各加說法分雜的緣故。
三、疑古與惑經
五經正義代表了南北朝混亂經學的統合,這個工作初唐已經開始進行,經典的來源是「舊有的精義」,學者們對精義加以疏通考定,由於不完全代表唐代的思想力量,因此在唐代無法全面的維持。
所謂權威性的論述話語,一開始都可以「理直氣壯」,漸漸的在事實層面的「效驗不彰」,也開始接受不同的聲音。在佛道互通的情勢之下,中晚唐開始醞釀新的儒學典範。
P.76《史通》對於古史、近代史的批評:
古史:詳備,對於政教、君主的記載是「善惡」、「賢愚」相半的。
近代史:綱略,多存留褒揚,而且有許多被隱諱的材料。古聖先王的評價就更不確定了,在古代一定有許多材料混雜,經過篩選之後,才 變成了堂皇的論述。
歷史上圓滿人格的聖人,其實也會有缺陷,而因此會有「好竹出歹筍」的情形。
四、天道與人性
儒家真的要談出一個新儒學,一定會受到佛教道教的撞擊,唐代道教很早便意識到佛教的競爭,因此提出新說,這也使的儒家受到衝擊。「三教合一」是最早提出來的說法,中唐以後學者開始闡發儒學,提出天道人性的學說:「道統」理論。推崇的人物是孟子、子思。「道統」代表一種篩選,某一個時代的人,用自己的價值標準擇取、代表後人期盼的學說。
p.85
ÿ 韓愈〈原道〉中提到先王之教的特徵是:博愛為「仁」,行事恰當是「義」,順此而行是「道」,這種內在具足的能力是「德」;先王之教的功效為:排擠佛、老的「道」。因為在當時讀書人心中儒家的「道」是沒有地位的。
ÿ 韓愈推崇孟子,貶抑荀學,對荀子並未嚴厲的批評,不過已經有意將荀學「邊緣化」。韓愈的「道統」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系統。
ÿ 「尊孟」是在佛道盛行背景之下提出的,唐代的佛教南宗盛行,道家則以黃老一門為盛,儒家「可能」也由原先不設定先天價值的立場,經過和佛教的對話,而發生了改變。
「佛性」這種內在的根據,是中國文化的選擇,一個圓滿的要求,儒家選擇了孟子也是一樣的道理,比較喜歡談論內在的依據,而不喜歡談「性惡」(其實性惡說有蘊謂的性善觀)。不過在這樣的文化生命性格當中,常常有「孟皮荀骨」的表現,唐代已經有這樣的情形,清代亦然,不過清代儒學在孟學的強力背景中,已經不太能越過孟子的名號,因此以孟子自居,然而表達的學說其實是荀子的脈絡。可以這麼說,唐代的儒學延續過去的荀子性格,雖然已經開始尊孟,不過本質尚沒有脫離荀學。
唐代的哲學思想受到民族共同性格的篩選,佛教談佛性、儒家講性善皆然,其實荀子的性惡說,是可以轉換的,我們不去改變學說的具體個別判斷,而改變定義,得到中肯的哲學概括,孟子荀子只在於「性善程度」的不同,荀學對於極度先天飽滿的價值、筆然性提出了挑戰,也是儒家中的另一個典範,韓愈在原道當中談論先王之教的內容,仍然不拖荀子的性格。
唐宋之際:正統論與其他
這裡以唐宋之際為背景,談北宋的各種思想。
一、正統論
(一)正統論的來源:
ÿ 1.五德終始說:這是一種先後的循環論,當下「真正」輪到那個政權,必須有正當性。
ÿ 2.公羊傳:居正位,大一統。
(二)文獻p.92
歐陽修編寫《五代史記》時,因為宋王朝「正當性」的壓力,必須小心謹慎的書寫,正統論的重要問題是:在現實脈絡當中要尋出一個合理的論點,宋代的邊地有強大的外族威脅,正統論站在民族本位、視野,對這種緊張的現象提出善惡、是非的論述,產生極端的對峙
二、思想上的尊王攘夷
這是呼應政治上的正統論,學者有相同的心裡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