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7 巴黎】 Day 2 奧賽博物館 Musée d'Orsay (上)
離開凡爾賽宮,搭RER C直接到奧賽美術館,這裡有許多印象派經典作品,也是此行我最期待的景點。
看畫前,先在奧賽美術館二樓餐廳享用一頓燈光美氣氛佳口味讚的精緻午餐。
Restaurant du Musee d'Orsay場地氣派華麗,姑不論食物味道如何,置身這般優雅場景中,心情超巴黎超美麗。
氣氛這麼棒的餐廳,怎麼能夠不來一杯酒呢。
我以為餐廳人會很多,沒想到,完全不用排隊,即刻入場。經歷凡爾賽宮洶湧人潮轟炸後,能坐在金碧輝煌餐廳安穩閒適慢食,真覺得進到天堂。
主菜加前菜或甜點22.5歐。前菜。
主菜。
四個人都點了飲料,竟然只要109歐,這樣的價格在巴黎真的很超值。
餵飽肚子後,再用印象派的畫作餵飽心靈。出發前惡補看書果然有幫助,雖然只看完破解莫內和破解梵谷兩本書,但已足以讓自己從什麼都不懂,進化到看畫會感動。網路上有許多關於西洋藝術史的介紹,也讓我受用無窮。
奧賽博物館原先是火車站,大廳中還保留原始的車站大鐘。
中世紀(5-15世紀)神學掌控一切思想,繪畫只能以宗教為主題,畫面著重莊嚴神聖。16世紀文藝復興,藝術開始突破聖像嚴肅僵硬形式,出現較具立體感與生命感的作品,但仍不脫希臘羅馬古典風格。16-18世紀美術進入巴洛克時代,畫作內容慢慢從聖像聖經故事慢慢轉為人像和日常生活事物,但學院派繪畫技巧依舊是主流。
19世紀,政治民主化和經濟工業化為歐洲社會帶來巨大變化,中產階級崛起,美術逐漸深入一般民眾生活,藝術家也將注意力投入身邊現實情境,開啟現實主義畫派。1830年-1840年間,有一群畫家,厭倦巴黎嘈雜擁擠生活,搬到法國巴黎南郊的巴比松村,他們喜愛描繪鄉村風景和農民堅毅勞動,畫中最常出現農民在大自然辛勤工作模樣,這群畫家被稱為巴比松畫派,米勒就是其中之一。
藉由畫作,巴比松畫派歌頌勞動者的純真與質樸,米勒的拾穗就是代表作。麥田收割後,貧苦人家彎腰撿拾地上遺落麥穗,以求溫飽。畫作中三位婦女,姿態從容,不急不徐,認命且優雅的生活著。畫作技巧我不懂,但是整幅畫面傳達的堅強意境,讓人動容。
米勒的晚禱。夕陽餘暉中,農人雙手合十感謝上天賜福,畫面深刻流露知足感恩之美。
Léon Belly也是巴比松畫家,但他曾多次到北非及西亞旅行,作品常出現中東風景,這幅《朝聖者前往麥加》,1861年的作品,在一片歐洲風光中特別搶眼吸睛。
這幅畫是Jules Breton《拾落穗的人》,巴比松畫派風味,這幅畫也傳達了農人階級面對艱苦生活的堅毅精神。
法國畫家安格爾於1856年創作的泉(La Source),少女全裸佇立,手捧流著清水的罐子,畫面洋溢青春氣息和活力。安格爾屬於古典派畫家。
1860年左右,有一派著重光影變化的畫風在巴黎慢慢興起,不同於古典學院派講究技巧,這群畫家以奔放不拘小節筆觸傳達情境。他們常走出戶外寫生,捕捉大自然風景和光線實際變化,除了自然風光,他們也喜歡描繪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和人物。這群畫家時常聚集討論藝術,其中馬奈Manet較年長,藝術上有一定成就,因而被這群畫家尊為精神領袖。關於馬奈,網路上有許多介紹。
馬奈的On the Beach。
這幅也是馬奈畫作,他畫他的父母《馬奈夫婦》。馬奈作品中,使用許多黑色,很好辨認,他的畫風夾在古典和印象派之間,曾多次入選沙龍展。
不甘受制於古典框架,馬奈嘗試挑戰傳統。他以一幅《草地上的午餐》參加沙龍展,畫中男人與裸女坐在草地上,畫出那個年代巴黎生活的淫亂。他交出這幅畫參加沙龍展,不僅落選,還引來惡毒批評。馬奈模仿提香(Tiziano Vecellio)《烏爾比諾的維納斯》構圖,又畫了一幅《奧林匹亞》,他以更輕快畫法揣摩女人慵懶側臥風姿,古典畫作裡只有希臘女神可以裸露身體,馬奈這幅畫主角還是一位16歲妓女,挑戰傳統意味十足,也在當年巴黎美術界造成震撼。
莫內畫作《公園女子》,從這幅畫可以很明顯感受莫內如何處理光影變化。古典學院派畫作中,主角永遠是人物,但在這幅畫裡,光線才是主角,光線照耀下的白色衣裙,比人物臉龐更搶眼,這是印象派最強調的重點。
一樓大堂有許多雕塑。
看青少年在拍這尊雕像,我才注意到這個沉浸其中的表情。
接著走上二樓,二樓有好幾幅高更作品。高更的作品辨識度很高,總是帶著色彩鮮艷的海洋島嶼風情。高更曾在秘魯生活到七歲,腦海深處潛藏南太平洋土著文化生活記憶。年長之後,高更回到巴黎成為股票經紀人,雖然過著中產階級穩定生活,但對藝術和自由的強烈渴望,讓他毅然決然拋下妻兒,一次又一次往原始蠻荒之處走去。這幅《沙灘上的大溪地女人》,是高更剛到大溪地時的作品。
高更的歡樂Avearea。畫面中,色塊區隔顯著,畫風更粗曠直接。
二樓有一整間梵谷作品,梵谷的人生傳奇,我在這趟旅行才知曉。出生神職人員家庭,梵谷曾經成為一名傳教士,他不僅向貧困的採礦工人傳教,還陪著礦工過衣衫襤褸貧窮生活,梵谷將擁有的一切完全奉獻給礦工,身型變得灰頭土臉,但教會卻不認同梵谷這種不夠高貴的傳教方式,認為梵谷邋遢外表使基督聖光蒙羞,梵谷最終失去這份工作。
被教會驅逐後,梵谷不僅工作失利,情感之路也走得坎坷,他把滿腔熱情投入繪畫。這段時期梵谷繪畫主題圍繞在礦工農民,他以深沉筆觸,描繪人類面對困境時的堅毅和哀傷,這幅農婦畫作雖然不在奧賽美術館,在荷蘭Kröller-Müller Museum,但是農婦神情讓人看了心頭一震,特別放在遊記中紀念一下,希望未來有機會實地親賞。
荷蘭Kröller-Müller Museum內,是世界上梵谷畫作收藏第二多的博物館,僅次於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比較特別的是,Kröller-Müller Museum收藏很多梵谷這時期作品,透過沉鬱凝重筆法,梵谷反芻思考自己的苦農工階級的苦,進而將這些苦楚昇華為生命中高貴情操和莊嚴力量。這幅The potato eaters是Kröller-Müller Museum館藏之一,也是梵谷重要作品。
梵谷的弟弟Theo在巴黎畫廊工作,1886年,梵谷來到巴黎,透過弟弟介紹,梵谷認識印象派畫家,畫風變得輕快亮麗。這段時間,後印象派崛起,這群畫家不滿足於光影變化的美學描繪,更重視以作品抒發自我感情,高更、塞尚、梵谷..後印象派畫家的畫作中,都帶著身處紅塵卻濃烈孤獨的情緒。梵谷在巴黎兩年,與諸多藝術家激盪學習,畢沙羅的點描技法深深影響梵谷,梵谷畫風進入新階段。
1888年,梵谷離開巴黎,到南方阿爾(Arles)小鎮,遠離都市喧擾,梵谷變得更孤獨更自我,卻也更純粹,更能從畫中表達出心中熱烈情感。在阿爾,梵谷把感受到的一切全部揮灑而出,阿爾的麥田,隆河星空,星光夜間咖啡館,一幅又一幅自畫像…,梵谷熱情地想與世間連結,想得到回應,結果被更巨大的孤獨包圍。他邀請高更來阿爾相聚切磋,兩個月下來,兩人紛爭不斷,某個晚上高發現梵谷拿著小刀跟在他身後,嚇到不告而別,梵谷因而陷入低潮,舉刀割下自己耳朵。
梵谷在阿爾小鎮等待高更前來跟他同住時,畫出了好幾幅高更的房間,傳達出熱切期待。
梵谷的向日葵系列。
阿爾小鎮時期畫的隆河星空,駑鈍如我,都可以感覺到滿天星斗閃閃發亮,河上倒影燦爛。
真跡傳達出一種不可思議的光亮躍動感,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真跡和複製品的差別。
割耳事件發生後,1889年,梵谷被送到Saint-Rémy精神病院,畫下這幅自畫像。
這張自畫像讓人心頭一震,近看那眼神,炯炯目光彷彿要訴說什麼,但梵谷心裡想著,不管我怎麼說,你們絕對都無法理解。
這幅午睡農民,是梵谷被關在Saint-Rémy精神病院強制就醫時,參考米勒的午睡農民,創造出來的作品。
在精神病院,透過窗口看到的景色也成爲這段時期作品主題,其中收藏在紐約現在美術館的《星夜》最有名。
1990年,梵谷換到Auvers精神病院,他畫Auvers精神病院的嘉舍醫生,梵谷覺得,精神科醫生看起來比他病得還厲害…。
《奧維爾教堂》這幅畫,畫面呈現極度不穩定,彷彿反應出梵谷快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了。
1990年7月27日傍晚,梵谷被發現胸部中槍倒臥麥田中,究竟是自殺或是被他人槍擊至今仍是謎團。
越幽暗之處,心靈之光越顯明亮。梵谷陰鬱孤獨終其一生,但他心中的熾熱情感不斷燃燒照亮,引領他走上創作之路,留下許多感人作品。梵谷用生命畫出來的巨作,喚起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的憂苦無助,碰觸到每個人心中最幽微的角落,而畫中黃色明亮麥田,點點燦爛星光,自畫像裡盡在不言中的眼神…,傳達著無盡撫慰,告訴我們,凡熱情燃燒過,必留下美麗印記。
看過梵谷的故事,再感受這些畫,離開展間時,不誇張,眼角真的會泛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