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讀經教育理論
童讀經教育理論
1. 中國傳統的聖賢教育,可以追溯到 4500 年前,
在漢武帝(公元前156至87年)時代,正式將儒家學說確立為教育政策。這個教學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紀上半葉均未改變。直到八十年前,才逐漸被廢除掉。
2.「經典」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
「經典」所記載的都是常理常道,不僅是民族的傳統,而且提供給人類無限的啟發。任何一個文化系統,都有其永恆不朽的經典作為源頭活水,其價值歷久彌新。中華民族自古流傳的儒、釋、道經典,為所有知識分子必修讀的學問,它組成中國文化之特色。自從民國初期廢除讀誦傳統經典之後,隨後傳統文化又長期受到污蔑和毀滅,社會道德日漸沒落,人心危微。此時重視經典,正是挽救文化斷層的時候。
3. 讀經好處多:
- 讀經就是學古文,有了古文基礎,可讀懂往聖五千年文獻,助長白話文水平。
- 古聖先賢的經典教育,歷久彌新,其智慧正可彌補今天物質文明的缺失。
- 研讀經典,吸收終生受用的聖賢智慧,人生素質優化;自已的文化底子好,才有能力會通洋學。
- 孩子零歲至十三、四歲,是兒童“記憶”細胞發展最快速的黃金時期,讀經可以促進腦細胞生長精密而聰明穎慧。
- 讀經,可識大量文字,可訓練孩子獨立能力、思考能力、判斷能力。
4. 從小讀經,符合兒童學習的天性,是學習語言文字,薰習善行的最佳時期;自幼就開始接受德智薰陶,奠定一生優雅人格的基礎;教育幼兒是文化素養、高尚人品形成的關鍵時期。
5. 《弟子規》為人生第一規,是必修的課本。背誦熟讀同時,落實一字一句的教誨,做人道理要與生活結合,日用常行成為習慣。
6. 其他的經典則重誦讀。兒童「記憶力」成熟期,記下文化精華,訓練了記憶能力,又為學問作儲備。待長大,「理解力」漸成長,所記得的文句不僅自己可以漸漸領略,遇有人指教,就能觸類旁通,從中受益。幼小時不要勉強要求理解。
7. 教育就是長養孩子的善心善行,糾正其偏差,錯誤的言行舉止,豎立正確的思想理念;老師以身教、言教啟發濡養孩子純善的心。培養善心善念德行,是教育為人的根本,良善的行為與作用是無有窮盡的。其次才是知識技能。
8. 家長老師的緊密配合和督導是讀經成敗的關鍵。課堂上老師一種要求,家長又另行一套,孩子會不知所從,教育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親師在理念上能吻合,有利孩子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9. 有熱誠,有理想,能讀字,就可以當老師。一邊教一邊學─--教學相長。
10. 兒童、成年皆可讀經:兒童讀經班有社區讀經、團體讀經、幼兒園讀經和小學讀經四種。成年讀經兩種,讀經會和名師宿儒講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