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06 19:26:32曹墉=倫爺

「浩談星期三」:〈「不學無術」論「學術」〉

軒於〈不是序言〉中問到「什麼是學術」﹖好問題。小子不敏,嘗試以僅有的知識來接招。就我所知,「學術」一詞的定義,一直是模糊不清的。要清楚什麼是「學術」,首先要了解兩字的古、今之異,其次又須明白它的中、西之分。再來就必須認識「學」與「術」的分別,並與其他字詞相互比較才行。

很複雜對不﹖當然。但我們既已開宗明義的說要「推廣學術」,那就自然不得不先談一下「學術」的本質。於是,拙文無法避免地成為「浩文軒」第一篇正式的文章。只是,吾雖勉力為之,這個問題仍不易解答。所謂「推廣學術」,既易到了極處,實又難到了極處。「學然後知不足」,信焉﹖

閒話少說,回歸正題。正如軒所言,「飛髮點先飛得好睇、化妝點先化得靚」的確是「知識」的一種,或者說是一門「學問」。說來慚愧,吾姊即是一位化妝師,看來我該邀請她來客串為文了。不過在邀請她之前,我們還當分辨一下「學術」與「學問」。

古代的「學術」,含義與現代不同。古籍中的「學術」,主要指「學識」。在《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三〈李林甫傳〉中有這麼一句:

(李)林甫無學術,發言陋鄙,聞者竊笑。

「林甫無學術」就指李林甫這人沒有學問。又例如《晉書》卷六十四〈武陵威王晞傳〉載:

(司馬)晞無學術而有武幹,為桓溫所忌。

同樣,「無學術」即「無學問」。至於「學問」一詞,古籍中也經常出現。試看《三國志.魏書》卷十八〈李典傳〉:

(李)典好學問,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

又有《三國志.吳書》卷五十四〈呂蒙傳〉裴松之註引《江表傳》曰:

初,(孫)權謂(呂)蒙及蔣欽曰:「卿今並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

這句「宜學問以自開益」 ,將「學問」當動詞使用。以上數例均說明古代「學術」、「學問」一體,無分彼此。若真要嚴格分工的話,只好說「學問」可當動詞使用,「學術」則不可。由此可見,古代的「學術」與現今的「學術」觀念也大為不同。

至於現今的「學術」觀念為何﹖查一下商務二零零三年十二月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得出以下條目:

學術:有系統的、較專門的學問。
學問: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系統知識。

所謂學術,原來只包括「有系統的、較專門的學問」。那就難怪沒有「煮飯學家」了。學術與普通知識的最大分別就在於「有無系統」與「是否專業」。當然,系統與專業也是很主觀的兩種東西,這裡暫且按下不表。

「學術」不但有古今之別,也有中西之分。有人認為,「學術」即等同西方的”Academic”,其實不盡然。”Academic”一詞本源於”Academy”。”Academy”是柏拉圖創建的「高等教育學校」(Plato’s school for advanced education),人們在此學習非實用性的研究工作。西方的”Academic”,本質是非實用性。

中國的學術傳統則是「經世致用」,本質是實用。由農夫到皇帝,從童生到大儒,一致認定「書中自有黃金屋」,是「脫貧」的可靠法門。大儒求學,雖未必為名為利,但也多為「經世致業」,讀破萬卷書為的是上報天子,下報黎民。也有少數異見分子,如王國維,認為學問無所謂有用無用。章太炎就深得中庸之道,他言:「求學之道有二:一是求是,一是應用。」

中國學術傳統的性質是實用,其實不難理解。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有云:

「術,邑中道也。從行,朮聲。」段玉裁註曰:「邑,國也。引伸為技術。食聿切,十五部。」

「術」,本來就指「技術」。所以不論醫術、巫術、武術、美術、戰術、權術,凡尾帶「術」字的,都算學術。近代的梁啟超和嚴復曾為「學術」一詞下註腳,把話說得更為清楚。梁啟超在〈學與術〉中寫道:

學也者,觀察事物而發明其真理者也;術也者,取所發明之真理而致諸用者也。例如以石投水則沉,投以木則浮。觀察此事實以證明水之有浮力,此物理也。應用此真理以療治疾病,則醫術也。學與術之區分及其相互關係,凡百皆準此。

又如嚴復譯《原富》一書的按語中所言:

「蓋學與術異。學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術者據已知之理,求可成之功。學主知,術主行。」

差不多的道理。「學主知,術主行」一句更令人想起王陽明主張的「知行合一」。
好了。說了這麼多,那末我們的立場即是如何﹖

仍是那句「學海無涯」。不論「有無系統、是否專業」的知識,這裡都包容並蓄,歡迎之至﹗反正「有無系統、是否專業」也只是早晚的問題:《詩經》在孔子以前不也是「無甚系統」﹖民主、科學在數世紀前又豈曾專業﹖百多年後,或真有「煮飯學家」,誰說得準﹖

學不一定有術,不學則一定無術。仍舊「學海無涯,唯勤是岸」。

寫於零五年五月四日,原載於〈浩文軒〉。

圖片說明:令人刮目相看的呂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