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03 11:47:01Hera

馬德里


馬德里的城市命名源於阿拉伯文,意指水源豐沛。在中世紀之前,馬德里一直在阿拉伯人的統治下成長;十五世紀才納入天主教勢力版圖,開始融入歐洲文化。由於中世紀時期的城市發展痕跡幾乎完全消失,目前的都市意象主要受十七世紀時期的奧地利帝國與法國波旁王朝,以及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風潮所影響。

馬德里成為西班牙首都的歷史,始自菲力普二世(Philip II)於1561年遷都到此。當時馬德里是一個保衛貿易路線的軍事小鎮,通往其他較繁榮的商業中心。西班牙重新統一後,位於正中央的馬德里形同國家的心臟,隨即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

馬德里可說是全西班牙的縮影。它一方面具有首都的特點:寬闊的馬路、擁擠的交通、閃亮的摩天大樓、一批批的歐洲商人,以及灰濛濛的空氣污染。另一方面又具有鄉鎮的風味:身穿黑衣的老太太聚集在樹下或麵包店裡聊天、社區市場熱鬧熙攘、咖啡館裡閒話家常。現代的馬德里隨處可見這些對比,建築尤然。

西班牙現代建築的發展,與政治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1931年,社會主義者耽溺於安逸,第二共和趁機宣佈成立,所建立起的理性主義觀念,深深植入到馬德里的建築。到了1936年,西班牙爆發內戰,共和式的理想和建築遂蕩然無存。佛朗哥(Franco)的獨裁盲目想恢復帝國時期的光榮,結果造成許多戰後初期的建築物,只為記錄幻想式歷史而存在。

馬德里在廿世紀中葉備受法西斯歷史主義的折磨,之後反而積極轉往現代主義,一種比較適合回歸民主和復興社會主義的風格發展。此時的建築物徹底與帝國式風格劃清界線;格狀的磚塊外觀剛正不阿,象徵理性主義的清明嚴謹秩序,也成為馬德里當代建築的先驅。

到了六O年代,佛朗哥堅守內向主義,因而引發西班牙的經濟危機。破產的威脅終究迫使法西斯主義者向外尋求資金。隨著政治的介入,馬德里建築終究敞開大門,接受國際主義的洗禮。

佛朗哥死於1975年,西班牙從此有了急遽的轉變。1979年,社會主義者進入馬德里掌權,準備進行都市現代化。1986年,西班牙加入歐洲共同組織,加速了經濟的發展,帶來繁榮與創造力,史稱馬德里現象(Movida Madrilena)。它讓公共建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國宅一整區一整區興建,城市的中心和邊緣地帶全在規劃範圍內。

到了九O年代初期,重生國的政治樂觀主義和文化精力開始消磨殆盡。1992年,當巴塞隆納和賽維爾因主辦奧運會和世界博覽會,在國際間搶盡鋒頭時,想成為歐洲文化之城的馬德里並未使城市獲得太大改革,最後只留下幾座美術館,根本無力再現馬德里現象的風光時期。但雖然經濟不景氣、政壇一片混亂,首都馬德里的建築本質上依舊完整,還是在現代、傳統、環境之間取得了平衡。特別是西班牙的氣候日照強烈、盛暑逼人,更加助長了建築對流通空間的重視,採用天井、捨棄內外的藩籬、建造隔熱的實心石牆等等,因此西班牙建築總是實用性重於學術正確性。

社會主義者失勢後,由荷西‧阿茲納(Jose Maria Aznar)所領導的右翼人民黨(Partido Popular)起而代之。於是商業明顯地入侵社區,對西班牙的現代主義和首都馬德里的文化造成嚴重威脅。但馬德里近代建築的引人入勝之處正在於多樣性;理性主義者的磚造住宅區旁,可見解構主義的辦公室、結構主義的室內設計形式、美國消費主義等種種樣貌。在馬德里現象的全盛時期,活力是流行術語,這份活力產生一種四海一家的特質,此特質至今仍在西班牙領土上獨樹一幟。



傳自法國的波旁王朝雖然不是西班牙人,但二次大戰後努力維護西班牙民主制度的尊嚴和整個歐洲的發展,相當得到西班牙人民的和全歐洲的崇敬。

在馬德里市區的眾多觀光景點之中,其王宮顯然成為遊客的注目所在,它是馬德里的一顆明珠,令整個馬德里都會變得華麗堂皇起來了。

馬德里王宮(Palacio Real)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其所在地原是一座摩爾人所建的城堡,後來在一七三四年聖誕被燒毀,四年後菲利浦六世乘機重建一座歐洲第一的王宮,要建築得美侖美奐,由兩位意大利大師沙迦提(Sachetti)與沙巴汀尼(Sabatini)設計,結果王宮建成後,菲利浦六世本人已下黃泉,無緣見到融合新古典主義和文藝復興風格的王宮外貌了。入住王宮的第一個西班牙王,是卡洛斯三世(Juan Carlos III)。

這裡可說是波旁王朝(the Bourbon)代表性的文化遺跡,其豪華壯麗的程度,在歐洲王宮之中能與之媲美的不多。王宮不是一般的鄉村別墅,有八百七十扇窗,二百四十個陽台,四十四套樓梯和一千一百道門戶,足可想像其規模。

由於王宮現今也經常用作王室各種活動舉行的場地,維修無微不至,不但一塵不染,裝備、傢具、器物等也高雅華貴,均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王宮建於一七六四年卡洛斯三世時,王宮內牆上刺繡壁飾以及天花板畫,都可說是獨一無二。王宮的房間,達二千八百間,但容許參觀的不過寥寥。參觀的起點,是由黑、白兩色大理石所砌成的大石階,每一級石階都用整塊大理石鋪成,豪華之極。

這裡又可找到洛可可(Rococo)風格的青銅獅像雕刻和Sevres設計的西班牙壁爐;更設有中國陶瓷室、皇后室(又稱遊戲室)等,甚得參觀者喜愛,用來舉行官式晚宴的大廳,牆壁嵌滿美麗的鏡子,天花板則掛上大大小小的枝形吊燈。

王宮有附屬的馬車博物館、繪畫館等設施。更有一座皇家武器庫(Armeria Real),放滿了柯爾提斯(Cortes)與費南度(Ferrnando)的劍以及全套盔甲,以及見到數百年前西班牙在海戰中的各種戰利品,極具歷史價值,但也難免想起了西班牙從昔日的航海大國,淪落到今日只是個二流的歐洲國家,在國際政治無甚影響力。今日的西班牙,留下的不外是歷史和藝術。
太陽門廣場右手邊是普拉多博物館,沿市長大道走,市長廣場就在左手邊。熊是馬德里的市徽,故廣場中央有熊銅雕。

馬德里的市中心是以太陽門(Puerta del Sol)為中心的區域,這個區域代表西班牙的歷史與精神象徵,被奶油色的十八世紀建築所圍繞。

以前這裡是馬德里的舊市區範圍,約直徑八百米,呈橢圓形展開,四周有城牆環繞,從狹窄彎曲的道路可見一般。以前城牆的東門叫太陽門﹙日出東方﹚,不過在一五六一年,菲利浦二世定都馬德里為拓寬市區面積而將此城門拆除,太陽門只作為地名保留至今。當地人今天只叫此地為Sol。

今日的太陽門也稱為零公里(Kilmetro 0),指的是西班牙0公里的起點。此地是多條通往西班牙各地的國家高速公路起點,也是大部份地鐵及公車路線的中心,可說是馬德里的地理中心,早晚人潮不斷,商店又多,充滿活力,並且是很適合步行。

現在此處是政府機關集中地,旁邊的楊梅樹與廣場中間的銅雕熊(El oso y el madroo),是這城市最顯著的約會地標,常見到市民與遊客相約在此。馬德里人會在新年除夕夜群聚在這裡吃傳統習俗中的十二顆葡萄,在新年午夜鐘聲響時必須及時將葡萄吃完,以及喝葡萄酒慶祝。
太陽門曾經發生反拿破崙的埃及部隊血戰事件,此一悲慘事件在大畫家哥雅(Goya)的《奴隸的指控》一畫有所描繪。另外一八三0年的反馬德里修道士暴動,也是在太陽門廣場爆發,當時謠傳這些修道士在乾淨的水源中下毒。

近年的太陽門廣場群眾運動,其一這裡是一九八0年反對《北大西洋公約》(NATO)的示威抗議中心;其二是一九九七年有超過一百萬的馬德里人在太陽門廣場聚集反對恐怖主義。

最近一次太陽廣場的示威,便是二00三年三月二十日的反戰示威,據工會組織和學生聯合會等組織者估計,大約有五十萬人參加。當天下午,成千上萬的示威者走上馬德里街頭,然後於當晚八時逐步集中到太陽門廣場。示威者打著「要和平,不要戰爭 」、「美國立即停止攻擊伊拉克」和「西班牙政府不要支持美國」等標語,並高呼反美口號。
這棟建築物包含市政辦公室、警察局、公立圖書館、議事廳、展覽區、員工區、地下停車場。對面刷白的舊鎮公所,保留為政壇人士的辦公室。挑高三層的入口大廳有寬廣的樓梯,跟一道玻璃帷幕牆相接,通往展覽區和議事廳。圓柱狀的議事廳勾勒出從醫院街(Calle de Hospital)到廣場之入口處的輪廓,是整個計畫案的重點所在。內部方面,議事廳上層充滿自高側窗透射進來光線。而在外部,波紋鋼板則精細又古怪地勾勒出高側窗下方嵌進圓柱體的方形開口。

狹窄、兩層樓高的員工區與樓梯平行,放下身段與廣場周圍比較老舊的建築物做搭配。二樓有連接橋通往主建築。無坡度的屋頂覆蓋著不同結構,像把大傘一樣保護建物免受日曬。

地點:Plaza de la Constitucion I, Parla, 28980 Madrid

交通:地鐵 靠近Parla

開放情形:只限入口處



上一篇:南美-祕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