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03 14:20:58Ting
贖罪
![](http://f23.yahoofs.com/myper/btTvPxyeHwH.9bOldxg6xfwntjg-/blog/ap_F23_20110317102823295.jpg?TTs_AEOB1Y_QSZ0Q)
雖然是第一次閱讀湊佳苗的作品,但自從看了電影告白之後便大為驚豔,贖罪與告白這兩部作品
都是在解析犯罪行為之後,相關的人之間心理所產生的微妙關係,並非傳統地把加害者描繪成萬
惡不赦的壞人,而受害者也並非都是無辜可憐又悲慘的,顛覆了世俗的既定印象,並讓人好好省
思在這些悲劇的背後,到底影響還活著的人的程度是多麼深遠。
「在追捕時效期滿前,妳們去找出兇手來!如果做不到,就得補償到我滿意為止!」受害者英未
里的母親帶著充滿憤怒怨恨的語氣對四位目擊命案的小女孩所發出的威脅,也正是深刻影響這四
位小女孩往後人生的關鍵。
雖歸類為推理小說,但本書重點幾乎不在於追查兇手,而是這四位目擊小女孩對於這件命案的本
身所產生的愧疚感反而遠遠少於被受害者母親威脅補償的陰影,還必須承受兇手可能隨時回來報
復自己的恐懼中。通常被大眾所探討的總是犯罪者與受害者的家屬之間所產生的心理衝擊,而忽
略了目擊證人也在心靈上產生了極大的恐懼,「還好不是我」的內心話使得補償心理油然而生,
人性的矛盾掙扎也讓四位目擊證人同時選擇性地忘記了兇手的長相,在某種程度上看來,目擊證
人或許也算是受害者之一吧!!
作者把這四位小女孩之後的人生際遇安排得比較有戲劇張力,或許讀者會認為有點過於誇張,但
也不可否認在面對重大衝擊之後會使人的性格扭曲甚至產生幻覺,同時自認為的補償方式也不見
得合於常理。大家應該好好思考,在面對重大事件之後的心理重建的確值得令人重視。
以受害者之姿要四位小女孩在時限內把兇手找出來的小女孩的母親,則是安排在最後一個篇幅做
了內心告白。幾句在極度悲傷與憤怒之下的話語,沒想到影響了更多人的人生,甚至是通通推向
最黑暗的那一條道路上,作者沒有用很煽情的溫暖字句,而是以理性的判斷賦予了這位母親,試
圖解救這四位可憐的女孩,並將真正的兇手公諸於世。
或許我們無法去苛責受害者的家屬內心所產生的怨念,也不能把這四位目擊證人的悲慘遭遇全數
歸咎於受害者目親,但是否多一點體諒與溝通就可以避免更多的悲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