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7 22:31:14品瑜

母愛,孩子探索的起點



能夠感受到愛的人才能夠啟程。對於母親的愛感到不安的孩子,總是會想接近母親,在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依戀情結」。只有對母親的愛情有深切信心的孩子,才能夠離開母親的身邊,敢於跨出自己的步伐走向遠方、挑戰冒險。愛為我們帶來的不是束縛,而是自由。
—《幸福,從心開始—活出夢想的十大指南》栗原英彰、栗原弘美著,心靈工坊出版,頁54。

  記得Rebecca快一歲的時候,我的先生就主張我們夫妻倆該自己渡個假,請央請母親幫忙照顧,我被先生的提議給震懾住了,心想:「我身為一位母親,怎麼可以捨棄孩子自己去渡假呢?」

  先生對於我這般反應也弄得有些糊塗,幾次不解地說著:「你是你,孩子是孩子,你們是不同的生命個體,當然也需要探索不一樣的生命歷程,為什麼非得要綁在一起呢?」

  兩人的觀念落差溝通了兩、三個月之後,當時的我似乎是硬著頭皮接受先生的提議,在回台灣探親之後,就與母親協商請她照顧孩子兩星期,我與先生則到巴里島渡假去。

  雖然我母親很喜歡小孫女陪伴在身旁,尤其千山萬水難得見上一面,自然是希望能與孩子多多接觸,只是她乍聽我的請求時,直覺的反應也是:「你這位母親怎麼那麼狠心呀!放著孩子就跟先生去渡假,為什麼不帶孩子去呢?」

  「這是我們夫妻的渡假,而不是全家人渡假,當然不希望有孩子在場呀!」先生要求我翻譯給我母親聽。

  母親聽了,當場驚呼搖頭,大嘆:「外國人怎麼那麼奇怪呀!怎麼連自己的小孩都不帶去渡假呀?為什麼還分孩子與夫妻,明明就是一家人,還分什麼夫妻渡假與親子渡假呢?這真的是我第一次聽過耶!」

  「我們當然也有親子假期,自然會找適合的地方帶孩子去渡假,但是這次就是我們夫妻倆之間的活動,孩子當然不在受邀之列!」先生回應說道。

  其實,夾在我母親與先生之間,我還真有點為難,我自己的態度偏向台灣傳統的親子觀念,但是先生也不忘提醒我,我們已經是混合型家庭,我們也應該有融合與意見討論的可能。

  只是巴里島的旅行途中,我都一直思念著孩子,不僅天天寫日記給她,並且掙扎在傳統的母親概念裡,心中有些罪惡感總覺得自己不該離開孩子的。但是,先生也不忘提醒我,我不僅是一位母親,更是一位太太,孩子有自己的生活,而我也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如果我們非得身體、情緒都綑綁在一起的話,那是一種隱形的綁架。

  而後,先生總會提供我許多親子分離的學習機會,比如他會在週末整天帶孩子,然後請我獨自出門,安排單身的一天。Rebecca一歲多時,我們也讓她時常與婆婆搭火車回老家住幾星期,而每次背後裡偷哭的反而都是我,這讓婆婆與先生都覺得不能理解,怎麼會有那麼黏孩子的母親呢?

  當我們六年前調回台灣時,暑假時我們回德國婆婆家渡假,先生與婆婆也請我自己搭火車去做一日遊,不要亦步亦趨地跟在孩子身邊,甚至還要我先飛回台灣,把他們留給婆婆,分離兩、三星期之後才由他帶回台灣。

  即便在台灣,小時後孩子們也經常到台南娘家長住,我的母親總是訝異地說:「你們家孩子還真特別,離開媽媽也不哭不鬧,感覺輕鬆自在地玩樂起來,整天也沒提到想媽媽這件事,我猜,你一定對他們很不好,所以他們才不喜歡跟你在一起,也不願意黏你,不然有些小孩一看到母親不見,就會哭得天翻地覆,根本很難收拾耶!」

  我真是百口莫辯,我與女兒感情並沒有不好呀,就像我在去接他們回家,他們都會歡天喜地迎接我,還會賴著我撒嬌,並跟我分享許多媽媽不在身旁的趣事,就一位母親的直覺而言,他們真的很享受屬於自己的快樂時光。

後來Rebecca四歲與五歲時,都由婆婆來台灣將她接回去念德國當地的幼稚園,每次都至少與我分離四個月,起初我還很擔心,甚至經常因思念而偷偷流眼淚,偶而在電話中跟女兒談話,她也會嬌聲地說:「媽媽,我想念你!」但是根據婆婆表示,孩子掛完電話之後,依然日常生活,自己在客廳裡玩記憶撲克牌的遊戲,或者到後花園裡玩辦家家酒,根本沒有吵鬧的時候。

  我雖然驚訝,但是也在學習認證孩子的獨立人格,以及自我生活的主張,希望能在文化衝擊之下,能給自己多元思維的可能。

  後來等Isabella要上小學一年級前,我也讓婆婆將孩子帶回德國四個月,這一決定馬上引來台灣友人的大家撻伐,覺得我這母親實在是太狠心了,怎麼可以對孩子做出如此慘忍的事呢?有人還甚至斷言,這會在孩子心理產生不良的影響,甚至造成人格發展的傷害,而他們身為父母,絕對不可能這樣做。

  面對他們的批評,我彷彿也看到自己過去的僵化概念,總覺得孩子這麼小,當然沒辦法離開父母,但是,這幾年試行下來,以及看見孩子的反應,讓我覺得有必要挑戰這個親子觀念。

  記得孩子在德國幼稚園前看我準備離去搭火車而掩面流淚,竟然還天真地安慰我說:「你在台灣有自己的文章要寫,我在德國也有德語要學,我們都會快快樂樂地過著自己的生活,但是我會打電話給你喔!」

  當下,我才發現,孩子其實與我都是獨立的個體,也有自己要探索的世界,我們不可能永遠綑綁在一起以兩人三腳的模式走完人生路。

  分離是必然,只是我們該如何放手!時間,一直在走。
獨立是當然,端看我們要能否接受!空間,始終變幻。

  我的孩子雖然不會緊黏著我,但是,我們更會享受親子相處的甜蜜時光,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有各自的世界要去探索,於是就會更珍惜這難得的同在時光。

  友人最近曾告訴我,說很羨慕我的孩子,因為他們有一種獨立自信的神采,總是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以及樂在其中,而不是緊盯著母親的反應與揣測。

  「或許,我們一直都在學習克服一種依戀的慣性與綑綁,願意忍著一點點分離的痛楚,去成全自己海闊天空的探索吧!」我說。

  我承認,七年前的我一路走來,與孩子分離時有著不同程度的痛苦,但是軍我卻更享受親子共處的時光,也同樣在自己獨處時一個人狂歡,這是孩子引導我的一份生命功課,也成全了我的自由探索。

  愛,是自由,卻不是束縛。或許,我們都能在面對自己僵化的概念與慣性時,忍受一種痛楚之後,看見親子關係也能這樣的開闊。
coco 2008-06-02 15:57:00

我跟你相反呢,我是先怕小孩黏媽媽,所以從他們小時候就讓他們習慣沒看到媽媽.
非常的贊同<對媽媽的愛有足夠的信心孩子便勇於跨出自己的步伐邁向遠方>.

版主回應
我是愛黏孩子的媽媽
改進當中~
2008-06-02 16:29:31
lilou 2008-05-08 20:43:21

謝謝你與大家分享這難得的經驗談

讀起來 感覺上除了訓練孩子獨立人格之外
一方面更要「訓練」父母
愛原來可以不只是把雙方綁在一起一輩子
可以放心讓對方放膽飛去
讓雙方更自由啊

版主回應
所以沒有凝固的父母
是永遠處於流動智慧的學習
2008-05-08 21:00:42
慢慢 2008-04-21 09:51:34

原來,用愛做成的翅膀可以這麼堅強。
讀理論但是還沒有實務經驗的我受教了~

版主回應
彼此~ 2008-04-21 14:5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