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08 12:30:04京都子

《寶寶日記13》合家歡之外



寶寶,一般人對於家庭的期待,以及親人之間的關係,的確是有種合家歡的刻板印象,除非親身經歷家庭失能與親子疏離之痛,否則很難相信,傷害自己最深的人,可能是自己的親人。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合家歡之外,難道沒有另一種家庭型態的可能嗎?比如說是「失能家庭」。

  我不知道「失能家庭」在整個人類社會,是佔有多少比例,但是,主流價值的確是完全強勢地排除它的存在與能見度,這樣的單面向社會氣氛,形成一種秘密警察式的監督力,集體意識地排拒所謂「失能家庭」的概念,甚至連「失能家庭」的成員,都被迫否認自己的親身經歷與個人感覺,然後照本宣科地按照家庭角色的規範,背叛自己地演出一齣齣「合家歡」劇碼。

姑姑曾經也是在這樣的社會氛圍裡,不斷離悖自己,成為一個社會期待的角色,用心且費力地演出所有人期待的親情倫理大喜劇。而你的奶奶也經常利用她的弱者暴力,強迫她的子女們一定要配合演出,為的是一種自我良好的感覺,以及那個被社會所接受的「正常人」身分。

  人類社會是這樣的,總是隱微地用某種意識形態,鞏固「好人有好報」的僵化概念,每個人都期盼自己能聰明有人緣、家庭和樂、功成名就、身體健康,這樣才能得到「好人」的標籤一只。相反的,醜陋頑愚、家庭失和、身敗名裂、殘病孤苦,都會被社會氛圍指責為一定是種報應,或是自己有某種問題,才會招來厄運。

  於是,人人都瘋狂地追求物質條件的「美好」表徵,因為這是保障自己成為「好人」的唯一途徑。尤其是擁有一個「美好」的家庭,它宣示了一個人的出身、養成過程與未來的符合社會期待,它也特定了這個人能夠享有的社會資源,尤其是婚姻的決定,於是,沒有人膽敢公開承認,自己是在一個失能家庭中長大,因為這通常會伴隨一只負面的標籤。

  於是,你的奶奶在我們成年,開始有點意識覺醒的鬆動之際,依然力聲地警告著我們,要繼續在人前協力演出合家歡的歹戲拖棚,直到我們三個人都能成家為止,否則怎麼有人敢跟我們結婚呢?

  只是,中年後的姑姑累了、垮掉了,身體出現了緊急狀況,死神赫然站在我面前,揭穿我所有「好人」的角色面具,那份震撼讓我身心脫落,倉皇又驚恐地看著社會角色有如一條條破布,被撕裂地攤散一地,發臭且不堪。

  霎時,我一絲不掛地赤裸著,呆呆地站在天地宇宙之間,一開始是如此羞愧與不安,亟欲將社會角色的破布再度披掛回去,但是死亡陰風慘慘,把破布吹得棉絮紛飛,終至無物。

  那一刻我終於認證自己的恩寵之身,從愛裡誕生,在愛之中實踐,也回歸愛的最終,我根本不需要社會角色的虛飾與框架,當然也就無須依附在一段根本不存在的合家歡幻想,於是,也就不再向失能的父母乞討所謂的親情與關愛。

  我的存在已經是愛了,為什麼還需要向外奢求愛呢?

  這樣愛的自我認證,讓自我賦權得以實現,因為我的存在是愛,我願意給予愛,無有分別地如無量光一般,分享給所有如母的眾生。

  合家歡之外,有一種「失能家庭」,而我的確來自一個「失能家庭」,但我並非是無力的受害者,因為我感謝生命的每一次際遇與試煉,讓我看清自己的恩寵之身,以及能給予愛的本能。

  寶寶,相信你能懂得,在時、空裡逆旅,發生的種種憂樂喜苦,終究是幻像,為的是幫助我們知道遮蔽的那層薄膜,不過是穿越的一種介質,而在那介質之後,就是意義的所在,就在那無限的虛空裡。
阿福 2007-07-08 13:25:03

有時候.人會處在一種情感邊緣掙扎.
尤其面對摯愛的親人.那種愛恨情仇.糾纏在內心深處的痛.
有時候讓人一輩子無法抹去.

版主回應
憶起愛的恩寵之身
就能愛那些給自己痛苦的人
2007-07-08 18: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