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18 23:47:11京都子

《四月望雨》為什麼要學母語?



  七歲的Rebecca目前在學校要學德語、英語,九月開始要再多加一項外語(西班牙與或法語),在家得跟我學漢語與中文,回德國奶奶家在自然生活情境中學Schwäbisch(德國西南部方言),在時間是稀有財的情況下,她的台語母語程度,僅停留在日常生活的招呼對應。

  因為我們常居台北,週遭的社交圈幾乎以漢語交談,她的敏感耳朵告訴她:台北人說漢語,而台南人說台語。幾次跟她說明,在台灣說漢語與台語的關係,跟台灣地域性沒有直接關係,但是,她還是寧願聽信自己的耳朵,把台灣一分為二,儼然一國兩語。

  有時,我會不自覺地講台語,那種撒嬌的軟膩聲調,總把他與五歲的妹妹給逗得笑倒在地,「媽媽,你好搞笑喔!你講台語好像小嬰兒!」,他們總是笑著,忘了跟我一起學母語,這常常讓我為之氣結,心想,他們父語Schwäbisch說得那麼好,母語台語程度那麼差,真是自覺有失職責!

  雖然有時會買台語童謠與故事,讓他們聆聽欣賞,但他們的耳朵有點挑剔,不太喜歡這樣的語言形式,而我也一直在思考,是否在兒歌與民間故事之外,還有一份母語的表達與感動,能促成孩子的學習動機。

  很幸運的是,《四月望雨》本土音樂劇,提供一份最深邃的母語感動,不管是給孩子的母語啟蒙,也是我自己對於母語定義的重新詮釋與再認證。

  6/16下午帶她去國父紀念館欣賞《四月望雨》本土音樂劇,她被開場的【美麗花都台北】的大合唱給震懾住,不僅現場搖頭晃腦、扭動小屁股地全神貫注聆聽,事後還很後悔地跟我說,沒早一點學台語真是太可惜,害她都聽不懂這些優美的歌曲,到底在詮釋什麼樣的意境?!

  為什麼要學母語?孩子在欣賞《四月望雨》時,至心感動但卻又聽不懂歌詞的情況下,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

  國族認同、政府操作、教育部編訂教材、學校排定鄉土課程,這些都只是人為的概念與政治操作,不若讓孩子去認識內在的一份需求,有機會聽見美好的聲音與旋律,讓他自己產生天聲人語的感動,自然產生動機去理解與學習。

  曾經,孩子收聽愛樂電台時,發現自己聽得懂華格納歌劇,即便是花腔女高音,她的德語程度足以理解內容,為此覺得好高興,原來學習語言,也是打開心靈的一扇窗。

  而今,孩子有機會觀賞《四月望雨》本土音樂劇,台語的美好律動,透過所有演出者的美聲與賣力演出,震撼了孩子的心神,讓她急欲打開另一扇生命美好的窗口。

  母語的學習,不正是應該先提供孩子們,一份身心靈沉浸在優美樂音的機會,讓他們在藝術演出的音樂聲中,連結胎動之初的心跳與母親的說話與歌謠,找尋到屬於自己的一份玄妙內在感動,而後,母語資源的提供與學習,才方能為他們所用與所感。

  不管是政府官方、教育單位、教師與父母,當我們在思考母語教學時,不是埋頭只以設定學習目標與考核標準為重點,反而在所有母語習得理論的先驗假設之前,思考如何讓母語能以藝術的多元形式呈現,激發孩子美的共鳴,引發對於孺慕記憶的懷想,如此以內在需求為主導的學習,才是以人為本的生命學習。

  《四月望雨》本土音樂劇的誕生,是一項母語教學多元藝術呈現的良好示範,它的確可以讓人在優美旋律、詩意的劇情與演出之中,讓人產生一窺堂奧的需求,而需求正是學習的起點,也是生命聽著內在鼓聲回歸原鄉的美好。

  期盼《四月望雨》十月下旬的加場演出,有更多父母帶著孩子們共同欣賞,讓我們在音樂與演出的感動之中,尋回共同的記憶,也為族群共生共榮的母語文化,找尋合諧的生命契機。

圖片來源:《四月望雨》官方網站http://aprilrain.allmusic-mag.net/index.html
《四月望雨》音樂下載:http://aprilrain.allmusic-mag.net/dow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