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9 08:27:16京都子
情緒的山頂洞人
在我家人人都有一個情緒洞穴,當自己感覺到悲傷、憤怒、失落…等等負面情緒,或者甚至有一些自己都難以辨識的情緒反應,而且不希望有人打擾時,我們會尊重他的獨處選擇,耐心地等待他走出洞口的時候。
五歲的Isabella與七歲的Rebecca,清楚的知道,自己正是情緒的主人,於是他們能擁有絕對的自主權,選擇尋求媽媽的溫暖與協助,或者先躲到自己的小洞穴裡,盡情地釋放與辨識。
「媽咪,我肚子裡滿滿的不高興」Isabella有時會嘟著嘴巴告訴我。
這時我會問她,想跟媽媽談一談,或者希望一個人安靜一下呢?
「媽咪,我到我的房間去好了~」Isabella眼睛翻仰45度,若有所思地說著。
「好的,那麼就請你躲到自己的洞穴裡去,我會一直在這裡等你的喔~」我微笑地說。
這時小妞會走進她的房間,關上門(其實這是木雕鏤空花門),然後一個人安靜地畫畫或創作手工藝品。
有時不到一小時的光景,她就笑嘻嘻地跑來向我展示作品,一一解說她這位手藝人的匠心巧思。
「你想不想跟媽咪談一談,你剛剛那滿肚子的不高興呢?」有時我會等待她喜孜孜地解說之後,問她情緒處理的過程。
「喔!那也沒什麼啦,只是那時候姐姐都在做功課不理我,媽媽也在忙著打電腦,我覺得只有我一個人走來走去,好孤單喔~後來我發現,一個人也是很好玩的喔,安靜地畫畫,讓我忘記無聊,而且我也可以瞭解為什麼媽媽和姐姐要好享受一個人的時光,因為這也是很有趣的呀!」Isabella臉上滿是頑皮聰靈表情地說著。
五歲的Isabella,在自己的情緒洞穴裡來去,因為她知道有一種自我賦權,與成為自己的放鬆。
七歲的Rebecca有一種心口不合一的表達障礙,有時明明想要媽媽的擁抱,表情卻是生氣與固執,肢體也是僵硬地拒人於千里之外,常常把人搞得不知所措。
我跟孩子分享自己成長過程的種種情緒「卡住」的經驗,跟她一樣有時明明想尋求別人的安慰與溫暖,卻臉部與肢體語言都表現出「討厭!你給我滾開!」的挑釁模樣,有時往往將人趕跑,自己也很無助與受挫,甚至有被人遺棄的感覺。
「孩子,沒關係!我們慢慢來。有時瞭解自己的情緒,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給自己時間,慢慢去辨識與整理,但是在此之前,面對愛我們的人的關心,我們或許可以先請他們等待,給我們一些獨處的時間,因為我們並不想把不好的情緒丟給他們,或是遷怒給他們。」我說。
我想,在專心處理自己的情緒之前,一種「閉關」的昭告動作是必要的,因為那是一種溫柔的提醒,讓愛我們的人以理解與成全為我們護關,並且尊重一個全然開放的情緒空間。
適時的設定界線,不是一種拒絕,反而是相互尊重的善意,因為提醒的正式彼此一份永不失落的善意。
Rebecca的情緒處理時間比較久,她會關上房門,然後沉浸在自己的音樂與書香裡。
有時我會問她,在洞穴裡都做些什麼事呢?她很陶醉地表示,她會打開床頭音響,挑片德語童謠,然後躺在床上看自己的書,很快的那些不舒服的情緒也沒有那麼“尖銳”了,自己就比較能去了解情的原因。
原來如此!難怪她每次走出情緒洞穴都是笑容滿面,有時還會因為剛剛讀到的一則漫畫或笑話,而笑得有點瘋癲。
走出洞穴之後,有時她選擇與我聊聊或者抱抱,有時則是沒事人地延續獨處的快樂韻律,好像她自己跨越了一道情緒的鴻溝,就只是輕輕地一跳,就這麼順當地接續自在了。
人人皆有情緒,不管喜怒哀樂,那都是自己的一部份,也能被自己所辨識與主導,無須壓抑或罪惡感,因為那是在人我互動與複雜環境裡,一種個人空間確認與自我認同的修正機制,幫助自己精準微調自己在宇宙中的相對位置與關係。
只是,情緒不該無的放矢,尤其沒有經過辨識的情緒,就無端轉嫁到別人身上,只會讓自己深陷情緒的鬱結裡,甚至衍生出不正常的慣性模式,讓自己被情緒所奴役而不自知。
關於如何與情緒共處,我自己也還在學習,由其壓抑了近四十年,虛假地演出溫良恭儉讓的社會制約行為之後,我需要的也是情緒洞穴的空間,以及他人的善意成全,願意給我一個全然開放且誠實的空間,去面對自己一個身而為人的所有情緒反應。
孩子們也知道,媽媽有時真是情緒飆高到了極點,必須先躲在自己的房間,用文字書寫來整理,所以他們也學會一種無擾的善意成全,他們知道我在裡面是整理自己,跟他們躲在自己房間,享受一個人的天堂,是同樣的道理。
情緒洞穴,不管洞裡洞外都在分秒之中持續學習,因為我們知道情緒是中性的,那只是給我們機會,再次看見自己!
上一篇:孩子的文學青春夢
下一篇:車上沒有房間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