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27 23:31:57京都子

《永遠的愛人》一種穿越

悲、歡、離、合的表象背後,究竟是什麼呢?
穿越…
像烏漆麻黑電影裡的對號入座?
或者,融入一鍋隔水加溫的巧克力,無盡的黑,原來如此的甜?

  根據貝多芬傳記所改編的《永遠的愛人》(Immortal Beloved)裡,有一幕是他在宮廷裡演奏,卻發生樂師不聽從指揮,任他當眾一遍遍大喊重來,卻換來更多的孤立與聽眾惡意訕笑,大家都知道貝多芬耳聾了。

  這一幕,電影刻意將貝多芬失去聽力,將背景聲音模擬出漸行漸遠的惶恐,讓觀眾可以略為窺知貝多芬的痛苦於萬一。

  當下,我哭了出來。

  對比著觀眾被消音的醜陋嘴臉與惡意嬉笑,我只是覺得這樣的世間,與生物界的弱肉強食無異。

  心想,人類會因為觀看猛獸掠食的血腥畫面而感到噁心、憤恨,竟不知道自己的行為與禽獸無異,廝殺掠奪、茹毛飲血,沒有自覺、缺乏反省,而我們正是在這個人吃人的世界裡,吃人也被吃。

  行走於人世,貝多芬心中吶喊著,世人多批評他冷漠、無情與狂傲,卻沒人能體會聽不見的無助與不安。

  聽覺之於音樂家,猶如賽跑選手的腳、鳥兒的翅膀與文學家的靈魂想思,一旦失落了,他必然是跌跌撞撞地彷彿在幽冥路上無依。

  如此巨大的痛苦鬼魅地籠罩著一個敏感善動的天才,情何以堪?!

  隨著電影情節,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天才的降生於世,面對身心靈的無邊浩劫,那必然是無始以來的折磨,為什麼他們得走這一遭的風雨淒苦呢?而絕大多數人的平凡無知,擁有的即便是庸俗、表淺,但也是無擾的幸福,為何天才就得如此悲劇呢?

  這不公、不義的表象裡,究竟還有什麼公理呢?

  但我始終相信,這天才的靈魂,必定不是這一世的偶合,而是累劫數世的乘願而來。

  在世間痛苦的當下,或許還是困頓了天才的心志,消磨了靈的意向,但是天才與凡人的不同在於,天才到最後終能穿越那表象悲苦,憶起自己來世的悲願,原來是為了示現眾生一個開悟的因緣,生有涯而死卻無盡,蜉蝣於世不僅為了最表淺的歡樂,而是一種靜定的相信,相信眼見的一切不過假合,穿越了,自然有一份虛空的開闊。

  我的眼淚,持續在貝多芬的悲苦裡,漫溢。

  穿越不過是一線之間的覺察與勇氣,但,一世的難得人身,究竟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天才,在穿越表象的人間煉獄過後,終究回到那片他曾經發心而來的開闊,微笑、了然,就像劇中最後一幕,年幼的貝多芬逃離父親的毒打,來到靜謐月光下的小河流裡,仰著漂浮,與天上星宿同眠,得到那曠遠的輕安。

  貝多芬在歷經磨難之後的死,不是一種解脫,而是一份憶起。就在穿越表象的背後,他還是會回首人間,悲憫地看望著那些曾經對他施以酷刑的眾生,仍在無間的地獄裡無明造作,也許,他還會再來的。

  只是,仍舊蒙昧、無知如我們,究竟是如何殘暴地對待這些善良的靈魂呢?

  我們以粗礫割傷他們的纖細,即便穿越表象之後的他們是無傷的,但,我們何忍一再地出乖露醜卻毫無覺察與悔意呢?

  行走於世我學習張望著,一縷縷良善靈魂的負重,即便我無法分擔,但我能學會不傷害嗎?

  不傷害,並非壓抑著自己的劣根與暴力,而是讓自己試著去理解有一份善意,取覺察一個靈魂的悲心,於是在理解與覺察裡,我們就能學會不殘忍,雖然這離善良還有一段距離,但是,我們至少開始了一種生命的向度。

  這是我在貝多芬的悲裡,看見自己的有漏與未竟。

  愚痴如我,即便要學習不殘忍,都是以生命實踐的漫長路呀。

Callas 2007-06-23 02:46:43

前一陣子,
關於Beethoven 又出了一部&quot快樂頌&quot的電影,
約略是在演寫貝九的前後,
我看的是二輪,
有點不太滿意XD
可能是劇情跟我期待中有落差@@
覺得該感動的地方,
編得不夠感動,
小細節又著墨太多...
其實我沒看過&quot永遠的愛人&quot,
但聽您一說,我應該去買片子來看看:)

版主回應
我覺得蠻感人的
愛與恨不是一線之間
而是一念之轉
2007-06-24 22:11:34
瑩瑩 2007-03-28 22:43:45

多柔軟的心,多慈悲的覺察~~
這也是我最近才覺悟到,而在學習中的~~
[即便我無法分擔,但至少我能學會不傷害嗎?]

版主回應
因為學習
讓我們看見自己的可能

最近感覺自己有另一個階段的不同
是學習的柔軟
說不出那份覺知的喜悅
只是卸除了自以為是的大盔甲
覺得手無寸鐵 坦承裸見 真好
2007-03-28 22:58:07
udn醫 2007-03-28 15:59:31

了解一個人的生命何其困難, 了解一個偉人的生命就更不必說. 的確, 藝術背後的血跡, 往往被輕易隨性的評語淹沒

版主回應
凡人如我們
可以學習的其實很多
我想
這也是面對這些苦難靈魂
我們唯一可以回饋的善意
2007-03-28 20: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