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28 21:27:14京都子

些微的分別意識



一體心境能逐漸培養出你反身質問自己的判斷與信念的能力。
—葛瑞.雷納《告別娑婆》p46, 47

  就從「撈金魚」事件說起(參閱【孩子.無畏施】與【撈金魚的自省】兩篇文章),近日,自己似乎能在些微的分別意識上下功夫。

  記述這樣的細微意識變化,並不是要沾沾自喜,或者修行唯物主義的美化妝點。我想,是回首向來蕭瑟處的安慰吧,雖然回歸心靈原鄉路迢迢,但,也算是日起有功地踏實起來。

  過去,每遇到一次人際事件,我總要採取立場地落入抉擇的僵局:是與非、對與錯、好與壞、善與惡、美與醜、優與劣、利與弊…

  彷彿選擇了一個立場,就能與眼前自認為“不好”的部份劃清界線,讓自己從道德困境中脫殼而出。這樣的分別反差,讓我盡是挑另一個立場的錯誤,然後以眾口鑠金的道德標尺,大加撻伐、批評與責難,我若是批判越用力,就越能強化自己在所謂善的立場的不敗之地。

  分別的作用為何?

  既然對方是惡,而自己是善,突顯的就是我的無可懷疑,因此分別的最大作用,就是從此可以逃過被人睜大眼睛評論的厄運,而自己也能享受全然不假思索與無庸置疑的輕鬆樂趣,完全是理直氣壯的不饒人氣勢。

  試問,有誰喜歡挑戰自己的起心動念呢?挑別人的問題與錯誤,好比在一群羊中找到那待罪羔羊,當所有的責難指頭身向它,其他的羊才有慶幸、喘息的餘地。

  我們不都是如此地活在所謂的道德世界裡,每天亢奮地找出不同的待罪羔羊,讓自己躲在僥倖裡竊笑不已。

  其實,人類如羊群都是恐懼不已的。害怕青草不夠吃、樹蔭不夠大、草原不夠廣,而生命又不夠長,不知道下一秒誰該短命被宰殺。在我們集體的恐懼裡,凡是人類所倚賴、依存的事物,甚至是未可知的天人福報與好運,都是珍貴的稀有財。人類進化史上的強取豪奪、互相殘殺似乎不符經濟效益,於是分配成為維繫運作的唯一法則,誰該享有多一點?誰該擁有少一些?就在道德斤斤計較的比較裡,找到了解答。

  每個人的心裡都偷偷都藏了一只秤,開始在心裡比較起自己與對方的優勝劣敗,良善的一方就該獲得最大多數的資源。只是,通常這只秤通常是信度有而效度缺乏的個人偏差(Bias),自以為是成為度量衡的檢測工具,相信自己是好的,對方是不好的,於是我有資格獲得更多稀有資源。這就是「好人」的公義運作法則,而人類社會似乎也定成俗,無人能反駁或有異議。

  以「撈金魚」事件為例,我過去的作法無不是採取一種立場,包含從宗教、社會道德或社會氣候的偏向,然後,火力一開對著持相反意見的人無情攻擊。例如:我若以佛家不殺生的原則,採取了反對撈金魚的立場,我就會立即把種種殺生的惡業果報加諸在對方身上,嫌惡對方殘忍、不人道,甚至懷疑對方有暴力傾向與人格異常的問題。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我若是有心將對方打成黑五類,還怕在規範、標籤多如牛毛的人類社會裡,找不到罪證嗎?人性太人性,何苦一再把玩這自欺欺人的遊戲呢?

  證明對方不好,根本無法以此得証自己的良善,因為這如同擲骰子,每一次都是獨立事件,不能說對方擲出的點數低,就代表自己能較高機率擲出滿點。所謂公義,應該是在一己之內的生命思索,而不是作為攻擊他人的口實。

  於今,我將自己安止於事件本身,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讓所有的無明心識在每一個念頭縫隙之間滲出,析透、了然。就像在老鼠洞之外,守著自己的念頭如鼠,數息、安忍。
  
  終於,我的一些有漏歡愉、喜樂,還是現出猙獰原形,嘲笑著我自以為的慈悲形象,我知道,我在細微意識上還是分別、有染的,才會在幾秒的無明當中,躑躇於撈金魚的歡樂,卻罔顧自己在一即一切的眾生裡。

  我為此感到懺悔,真誠地承認這就是己過,願意用無涯的生命實踐與體驗,去洗滌那染污與無明。但我卻不以有毒素的羞愧,來規避責任,而錯失眾生為我示現的修行因緣。

  是的,我在心識上犯了不尊重生命,以及與眾生分裂的過錯,即便我在實際上並未置金魚於死地。但心念之惡,更甚於實際行動,我願為此以此去的生命來懺悔、精進。

  我感恩自己些微的分別意識,讓我再次體驗自我覺察的必要與迫切性。我更相信恩寵之身,終會引領著我回到心靈原鄉。

  眾生有情都在恩寵之中,憶起、上路。

上一篇:撈金魚的自省

下一篇:沿路回家

ru 2006-09-30 15:56:03

dear barbie,

well written :-)

版主回應
我們一起加油!守著念頭如洞外打鼠 2006-09-30 21: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