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08 11:21:45京都子

孩子也該擁有自己的洞穴

孩子也該擁有自己的洞穴

  記得小時候總會有情緒上來時的生氣、流淚的外顯反應,這時候父母總是厲聲斥責地說:「不要哭了!快一點停止,笑死人了!」或者「你生什麼氣?!馬上把臉給我喬回來!」尤其當有外人在場時,父母恨不得自己有根魔法棒,再孩子頭上那麼一點,孩子立刻變成人見人愛的和善笑臉。

  我知道自己非常不喜歡這種急速變臉的方式,這常常讓自己背負著壓抑情緒的重量,明明自己還搞不清楚情緒的所謂為何,就得因著別人的期待,硬擠出一些非常社會化的表情,那樣的感覺是一種自我撕裂,甚至是慢性地漠視自己的感受與覺知,到後來我甚至不相信自己的內在聲音了。

  在錯失了學習與自己情緒共處的關鍵時機(critical time),成人的我此刻所做的修補工作,的確有種困難的艱辛,因此,我更能體會尊重孩子情緒自我掌控的重要性。Rebecca是個慢火烹煮的溫吞孩子,而情緒的調節器也是緩慢運作的,常常在眾人歡樂時,她得花好一番時間在旁觀察與醞釀,才能真正展現歡樂天真的本性;有時陌生的場合裡,她要躲在小角落裡去觀察所有人際互動的走向與施力之後,才願意走出來共同交流;她對於自己的要,總是心裡與嘴巴有點鬧意見地各走各的,她需要雙倍的時間與自己的內心與嘴巴協調,才能真正表達出自己的意見;有時她會敏感地鬧彆扭,根本不理會當時的氛圍如何,其實她是在精確度量所有的溫度,好讓內在的溫度計重新歸零。

  我曾經摸索著該如何應對這慢工的孩子,但我卻不自知地複製父母加諸在我身上的社會壓力,我常常是觀望著其他人的反應,卻忽視著孩子的內在表情,非得要她快點符合眾人期望地歡笑與友善,殊不知它需要的是多一點時間與善意的理解。雖然孩子永遠願意給父母再試一下的機會,但有時心裡隱隱若現的自我覺知,卻讓我看見自己與社會的集體無意識行為,我終於理解是該有些改變的時候了。

  現在面對孩子的情緒反應,我會請她們慢慢來,先呆在自己安全的小山洞裡,等他們覺得整理完畢了,認為自己可以出來走走透透氣時,我們才能共同討論剛剛的鬱結狀況,或者根本不必討論,因為他們已經自行消解了。

  現在我們常常討論情緒控管與EQ的重要性,尤其家庭暴力在現代社會的可見度極高,相對的,社會又對於情緒投入更多的壓力與期待,只是我們會以為控管是壓抑,或者度量著社會氛圍的一種自我抑制行為,其實,這又助長了暴力的火藥庫能量。或許嘗試自我確認情緒,以及願意正面承認、面對,繼而溫柔地給予自己時間去慢慢消解,讓自己在無道德與社會壓力與人際期盼之中,躲在洞穴一陣子,放鬆地讓所有情緒來去,我們才能真正與情緒並肩而行,而非迎面痛擊!

  在自己的洞穴裡,溫柔面對自己情緒的風暴,真誠地直視情緒的究竟,也願意開放自己於所有可能當中,或許這是我們能與孩子分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