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18 10:32:41京都子

一碗白米飯的旅程

朋友的母親閒聊時提到自己是宜蘭員山人,我好奇今年五十八歲的她,已經在北投住了四十七年,她幽幽地苦笑說著:「還不是為了一碗白米飯」

在那個吃不飽又穿不暖的年代裡,她四歲就作了童養媳,挨餓受凍還飽受欺凌,即使後來逃回家中,也因為家中貧困與父親不事生產,常常以人家削掉不要的白蘿蔔頭充飢,有時家中實在沒有東西可吃了,她的母親還是會哄騙他們小孩說:「我們中餐就餓一下不要吃,把米累積到晚餐時就可以煮白米飯了」只是這樣的承諾從未實現過。是的,當時能吃一碗紮實的白米飯多不容易,通常是一小把米,就著一大鍋水下去煮成稀又淡的米湯,止渴但卻無法充飢,肚子的空虛持續如此,也就無法想像吃飽究竟是甚麼樣的幸福。

直到十一歲時,北投一對盲人夫婦家需要童工幫傭,聽說有供應白米飯,於是她千里迢迢地來到北投,就是為了一碗夢想中的白米飯。雖然夜半坐火車離開母親會掉淚心酸,更羨慕小自己七歲的妹妹,還可以依偎在母親身邊的溫暖,但想到白米飯的飽足,年幼的她還是勇敢地踏上離鄉的路,自此,北投成為她真正的家鄉。

從幫傭到美容院當學徒學習修剪指甲,她惜福本分地將所得全數寄回家中,即使夏冬兩季也只有兩套衣服換洗,因為她從未忘記當初離家的初衷,就是為了一碗白米飯填肚,於是她知足不貪求。只是結婚之後,自己還得努力辛苦地為人修剪指甲,經常三餐不濟,甚至連上廁所的時間也沒有,尤其當年北投風華猶在,有時旅館老闆娘一叫,就得替十幾位小姐打點芙蓉玉手。大年夜的團圓飯無暇吃,就連身懷六甲時,還得蹲在小板凳上,忍受夾著肚皮喘不過氣的痛苦,拼命地為人修剪著。雖然她辛苦打拼為了攢一點生活費,但是嗜賭如命的丈夫依然在家中翻箱倒櫃,將她所有的幸福希望搜括殆盡,甚至年老時還得為丈夫償債。問她怨不怨,她寬容地笑了:「我不想吵鬧或要丈夫給任何解釋了,只要讓我手腳還靈活,拎著工具箱走出門,就有希望,反正當初我就是為了一碗白米飯離鄉,只要讓我還有一口米飯吃,我就是富有充足的」

聽著她的故事,我竟然掉下淚來,沒想到一碗微不足道的白米飯,竟然是一位女孩勇敢離家的理由、中年婦人艱毅奮鬥的支撐,更是滄桑老年後的希望所託。一碗白米飯,從宜蘭員山走到北投,更自年少行過白髮蒼蒼,旅程的遠近無可計量,想想盈富舒適的我們,生命的寄託又是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