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25 14:24:09京都子
慶生—注視著自己的存在
慶生—注視著自己的存在
國曆五月二十二日是我的生日,是的!在三十六年前的五月二十二日,我來到這個世界。只是,我一直是用著彆扭的姿態,存活於這個時空中。
從小我不知道什麼是生日,除了父母不曾提之外,當然也沒吃蛋糕吹蠟燭過,因此到了上大學,同班同學瞎起鬨地幫我慶生,被一大群朋友簇圍著,然後許願吹蠟燭,大夥笑鬧一氣,說實在的,我只有感到非常困窘,對於“生日”依然也沒有多少的體會。只是我這種彆扭姿態,其實就是我看待自己於世間的方式,也就是我從來都不願或者無法正視自己,存活在這一時、空的現實,舉個歷來說:我甚少要求過別人什麼,甚至是自己的男朋友,我也不敢要求他在情人節的時候陪我,或者送我個小禮物什麼的,我對待自己彷彿是苟且偷生的低聲下氣,總感覺自己是偷偷摸摸來到這世上的,那當然就不可能大聲嚷嚷地昭告眾人我的存在,硬是要將自己幽浮化,就越無法理直氣壯說出自己的需求,時間一久,我越不清楚我真正的想望,越是如此,就會被別人更加忽視與馬虎著,這簡直是一貫作業的效率。
但,這樣的自我幽浮化過程,我也並不是全然心甘情願,看到別的女生是那樣被嬌寵著,我也難免暗自傷悲,我都已經把自己貶到中等美女這一流了,而且還任勞任怨地不敢要求,但,對方依然不太領情,就這麼忽視我,讓我一個人在火車站等了五個小時,因為他臨時被老闆叫去,所以要等工作作完才能來,或者中國西洋情人節,通通陪媽媽過,年輕的歲月,我就這樣一個人晃蕩遞過去。我當然還是想過,被厚實胸膀包裹的幸福,但,開不了口的限制,就只好將可望內在轉化為哀怨與怒氣,如此,就更加否定於此世的存在了。
創巴仁波切曾在「自由的迷思」中,以佛教的五蘊:色、受、想、行、識蘊,來解釋「我」這樣無明心識的發展過程。
1. 色蘊(FORM)
我的形體肉身讓我在這個空間中,不管是用擠的、安插的或者冒出來的方式,隨時都讓我佔有一個位置,雖然,我是如此地彆扭,彷彿被人從某個星球,空拋到這個地球來似的,但,落地一聲,我除了這個軀殼之外,早已一無所有,於是,我只有緊抓著這個色身軀殼,來做為唯一存在的依恃。於是,我經常是把我的「身體」當成「我」,我用感官享受,或者紊亂情緒來餵養這個色身。
2. 受蘊(FEELING)
因為不知道「我」究竟在哪裡?所以我讓「我」與「我的投射」,這樣的「彼」與「此」相對而生,為了證明「我」的存在,所以我無所不用其極地將「我的投射」實體化,就是將身外之物(包含所有世俗物質與人際對應)視為絕對的堅實存在,如此,才能增強自己是實體的信念。我始終在別人對我的眼色中,去描摩我自己的人格形象,尤其在幼小時後,雙親(尤其父親)對我的忽視與言語暴力,例如:經常冷言冷語嫌我醜八怪、沒人要、女生是賠錢貨…等等,這幾乎構築了我初步的自我形象,我認同自己是個惹人嫌的女孩,所以總是努力地討好週遭的人,但往往得到反效果,由於自己是出於怕被嫌的恐懼心態,而刻意去表現出所謂樂觀、友善與合群的好形象,所謂物以類聚,我這虛偽的假面,總是吸引、相應到一些慣於被討好的人,討好者與被討好者,一個蘿蔔一個坑地湊在一起,兩者同樣是藉由「我的投射」,去強化「我」的存在,最後的關係總是失衡收場,討好者從對方嫌誤的態度中,更增強自己是「不值得喜愛」的負面自我實現預言,而被討好者則在對方百般的忍讓與匿愛這樣的錯誤幸福感中,繼續看不見自己真實與匱乏的一面。雙方由惡緣示現中,繼續轉出更多的惡業。
3. 想蘊(PERCEPTION)
「『自我』發展出三種策略或衝動,用以對待『我的投射』;冷漠、愛欲與嗔恚—這些衝動皆以知覺為導引。此處的知覺是指對於任何時刻發生的事,你必須正式向中央指揮中心報告之自覺感受,然後你及可運用其他策略來操縱每一情況」
我是用「嗔恚」來對待「我的投射」。在每次與人的互動過程中,我是那麼害怕被別人嫌棄,所以總是交換心態地低聲下氣,裝個可憐樣,尋求對方的手下留情,我是這樣想的:「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即使沒有苦勞,但總有疲勞」我是活在隨時會被嫌棄的陰影當中,所以求生本能的防衛機制也特別靈敏,那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防衛過當,在自己經久忍耐屈從,卻還是被對方冷言冷語嫌棄之後,最後,自己只有不顧死活地強烈反應,有時,對方可能只是隨口提到另一個人的良好特質,我就硬是把它解讀成貶我的訊息,自己受傷之餘,還要來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裂,以板回僅存的自尊。
4. 行蘊(ACTION)
在色、受、想的本能過程裡,我繼續利用本身智能,去分類、命名與概念化這些反應互動,而形成一整套的「自我概念化」過程,我無意識卻又極其效率地將這套過程套用在分分秒秒的現實中,構成我的反應機制。
5. 識蘊(CONSCIOUSNESS)
最後「我」的本能性與「自我概念化」反應機制相互調和之後,就變成我存活於世的一種「姿態」,彆扭、委屈的「我」,反覆的討好與受傷情節,佔據了實相的某一特定角落與境界,但也由於自己貪戀這個累世千劫以來所熟悉的場景、固著化的慾望與渴求,我擠抓著這個模式,而無法擁有寬廣的心境。
是的,我一直是用著彆扭的姿態,存活於這個時空中。
在生日的這一天,我看著三十六年前的五月二十二日這一天出生後,就一直緊縮的彆扭的姿態。佛陀曾開示:「人身難得」,我確實該讓自己換個舒服的姿態,存在這個天高地寬的世上了。
之前,我曾想過該如何在經歷生死的震撼之後,為自己好好慶生一下,第一次注視自己存在這個世界上的事實。我想:自己一個人悠閒地好好吃頓義大利餐,或者喝個下午茶,吃片我最愛的蛋糕,甚至跑去坐摩天輪,在天空大聲位自己唱首生日快樂歌…等等,但,最後,我送給自己一樣特別的生日禮物—注視自己的存在,然後換個放鬆姿態,快樂地感知一切的美好。
我是這樣為自己慶生的,第一次,就在三十六歲這一年。
國曆五月二十二日是我的生日,是的!在三十六年前的五月二十二日,我來到這個世界。只是,我一直是用著彆扭的姿態,存活於這個時空中。
從小我不知道什麼是生日,除了父母不曾提之外,當然也沒吃蛋糕吹蠟燭過,因此到了上大學,同班同學瞎起鬨地幫我慶生,被一大群朋友簇圍著,然後許願吹蠟燭,大夥笑鬧一氣,說實在的,我只有感到非常困窘,對於“生日”依然也沒有多少的體會。只是我這種彆扭姿態,其實就是我看待自己於世間的方式,也就是我從來都不願或者無法正視自己,存活在這一時、空的現實,舉個歷來說:我甚少要求過別人什麼,甚至是自己的男朋友,我也不敢要求他在情人節的時候陪我,或者送我個小禮物什麼的,我對待自己彷彿是苟且偷生的低聲下氣,總感覺自己是偷偷摸摸來到這世上的,那當然就不可能大聲嚷嚷地昭告眾人我的存在,硬是要將自己幽浮化,就越無法理直氣壯說出自己的需求,時間一久,我越不清楚我真正的想望,越是如此,就會被別人更加忽視與馬虎著,這簡直是一貫作業的效率。
但,這樣的自我幽浮化過程,我也並不是全然心甘情願,看到別的女生是那樣被嬌寵著,我也難免暗自傷悲,我都已經把自己貶到中等美女這一流了,而且還任勞任怨地不敢要求,但,對方依然不太領情,就這麼忽視我,讓我一個人在火車站等了五個小時,因為他臨時被老闆叫去,所以要等工作作完才能來,或者中國西洋情人節,通通陪媽媽過,年輕的歲月,我就這樣一個人晃蕩遞過去。我當然還是想過,被厚實胸膀包裹的幸福,但,開不了口的限制,就只好將可望內在轉化為哀怨與怒氣,如此,就更加否定於此世的存在了。
創巴仁波切曾在「自由的迷思」中,以佛教的五蘊:色、受、想、行、識蘊,來解釋「我」這樣無明心識的發展過程。
1. 色蘊(FORM)
我的形體肉身讓我在這個空間中,不管是用擠的、安插的或者冒出來的方式,隨時都讓我佔有一個位置,雖然,我是如此地彆扭,彷彿被人從某個星球,空拋到這個地球來似的,但,落地一聲,我除了這個軀殼之外,早已一無所有,於是,我只有緊抓著這個色身軀殼,來做為唯一存在的依恃。於是,我經常是把我的「身體」當成「我」,我用感官享受,或者紊亂情緒來餵養這個色身。
2. 受蘊(FEELING)
因為不知道「我」究竟在哪裡?所以我讓「我」與「我的投射」,這樣的「彼」與「此」相對而生,為了證明「我」的存在,所以我無所不用其極地將「我的投射」實體化,就是將身外之物(包含所有世俗物質與人際對應)視為絕對的堅實存在,如此,才能增強自己是實體的信念。我始終在別人對我的眼色中,去描摩我自己的人格形象,尤其在幼小時後,雙親(尤其父親)對我的忽視與言語暴力,例如:經常冷言冷語嫌我醜八怪、沒人要、女生是賠錢貨…等等,這幾乎構築了我初步的自我形象,我認同自己是個惹人嫌的女孩,所以總是努力地討好週遭的人,但往往得到反效果,由於自己是出於怕被嫌的恐懼心態,而刻意去表現出所謂樂觀、友善與合群的好形象,所謂物以類聚,我這虛偽的假面,總是吸引、相應到一些慣於被討好的人,討好者與被討好者,一個蘿蔔一個坑地湊在一起,兩者同樣是藉由「我的投射」,去強化「我」的存在,最後的關係總是失衡收場,討好者從對方嫌誤的態度中,更增強自己是「不值得喜愛」的負面自我實現預言,而被討好者則在對方百般的忍讓與匿愛這樣的錯誤幸福感中,繼續看不見自己真實與匱乏的一面。雙方由惡緣示現中,繼續轉出更多的惡業。
3. 想蘊(PERCEPTION)
「『自我』發展出三種策略或衝動,用以對待『我的投射』;冷漠、愛欲與嗔恚—這些衝動皆以知覺為導引。此處的知覺是指對於任何時刻發生的事,你必須正式向中央指揮中心報告之自覺感受,然後你及可運用其他策略來操縱每一情況」
我是用「嗔恚」來對待「我的投射」。在每次與人的互動過程中,我是那麼害怕被別人嫌棄,所以總是交換心態地低聲下氣,裝個可憐樣,尋求對方的手下留情,我是這樣想的:「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即使沒有苦勞,但總有疲勞」我是活在隨時會被嫌棄的陰影當中,所以求生本能的防衛機制也特別靈敏,那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防衛過當,在自己經久忍耐屈從,卻還是被對方冷言冷語嫌棄之後,最後,自己只有不顧死活地強烈反應,有時,對方可能只是隨口提到另一個人的良好特質,我就硬是把它解讀成貶我的訊息,自己受傷之餘,還要來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裂,以板回僅存的自尊。
4. 行蘊(ACTION)
在色、受、想的本能過程裡,我繼續利用本身智能,去分類、命名與概念化這些反應互動,而形成一整套的「自我概念化」過程,我無意識卻又極其效率地將這套過程套用在分分秒秒的現實中,構成我的反應機制。
5. 識蘊(CONSCIOUSNESS)
最後「我」的本能性與「自我概念化」反應機制相互調和之後,就變成我存活於世的一種「姿態」,彆扭、委屈的「我」,反覆的討好與受傷情節,佔據了實相的某一特定角落與境界,但也由於自己貪戀這個累世千劫以來所熟悉的場景、固著化的慾望與渴求,我擠抓著這個模式,而無法擁有寬廣的心境。
是的,我一直是用著彆扭的姿態,存活於這個時空中。
在生日的這一天,我看著三十六年前的五月二十二日這一天出生後,就一直緊縮的彆扭的姿態。佛陀曾開示:「人身難得」,我確實該讓自己換個舒服的姿態,存在這個天高地寬的世上了。
之前,我曾想過該如何在經歷生死的震撼之後,為自己好好慶生一下,第一次注視自己存在這個世界上的事實。我想:自己一個人悠閒地好好吃頓義大利餐,或者喝個下午茶,吃片我最愛的蛋糕,甚至跑去坐摩天輪,在天空大聲位自己唱首生日快樂歌…等等,但,最後,我送給自己一樣特別的生日禮物—注視自己的存在,然後換個放鬆姿態,快樂地感知一切的美好。
我是這樣為自己慶生的,第一次,就在三十六歲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