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唯知足』藉「口」 組合字之涵意簡述
『吾唯知足』藉「口」
組合字之涵意簡述: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四月廿六日
歲次丁丑三月二十日一貫道發一崇德
台北道場花蓮區毅德佛堂兩天國語法會
李鐵拐大仙與湖隱禪師/濟公活佛慈批『吾唯知足』聖訓。
李鐵拐大仙慈批鎮壇訓如下:
探究了聖賢理呀!效聖賢,古道體;
追根溯源腳步提,散播溫情我和你!
何時粉爭息?奉善立行奇,
修心養性最樂怡!(其一)
平凡中不朽立呀!不凡中,不求奇;
腳踏質地遠志立,耐得苦中俊傑希!
精進謙虛低,當下路可及,
知足常樂大道理!(其二)
調寄:菜根譚
吾倆
八仙鐵枴李/湖隱禪師是也。奉了
母命來至毅德壇,隱身早參
皇母駕,再問賢士們!好不好啊?
〔吾唯知足〕訓中訓(活佛老師慈示):
漫漫塵路,任人際遇殊,是甘是苦,
全是一幅自我編排的藍圖!
在明暗的人生路,怎脫眼前之束縛?
唯有安於本位之要素!
在反求諸己中燃燭,不作無謂的追逐;確立自我提昇之以正鵠!
利益眾生,更付出;於修心煉性中,更超俗,淡看那雲卷舒!
(活佛老師再次叮嚀慈示):
一抹殘紅,夕照途中!
離愁漸濃,寄語風送!
以茶代酒相送,祝徒平安前衝,
破繭而出牢籠!
了悟入生胡同,以期創建大同,
知惜造福衆生!
漫漫塵世旅程,盼徒珍重!成功!
調寄:在水一方
又解『吾唯知足』之意涵如下:
唯:獨一無二。
吾:真我也。
知:知道。
足:充足,富足,滿足是也。
意指唯有「真人當家」
才能真正擁有充足,富足與滿足。
【民國一○九年六月十一日
歲次庚子閏四月二十日寅時,
義發書此文及引註闡釋如是】
㊣大綱目:
於「口」加「忄」,
即先天之「母」字!
即《書經》:「維皇降衷,厥有恆性」;
即「人心唯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即《詩經》:「上帝臨汝,其無二心」。
即《中庸》:「天命之謂性」;
即先天「母」字,其全稱為:
「明明上帝/無量清虛/至尊至聖/
三界十方/萬靈真宰」。
即:無極/維皇上帝/明明上帝/
天主上帝/西方聖母/玄上老母/
耶和華/阿拉/真主/真帝/天/帝/神/
GoD/道/一/○/⊙/⊕/┼
◎「口」:
一穴也;玄關也;
乃「無、空、極」也。
於此用功必有得也;「悟空」也!
《金剛經》、《心經》談「空、無」。
《道德經》談「無」。
皆有其異曲同工之奧妙也。
◎「吾」:
真吾/本性/自性/佛性。
由天所賦,「人之初,性本善」!
佛性平等!人人是佛子!
神仙籍註冊!聖佛及第!
又「五」字:人人本具五常德/
故能辨「知」、行下列所舉諸理:
五太/五倫/五恩/五教/五行/五情/
五德/五官/五音/五福/五蘊/五根/
五毒/五魔/五蓋/五勞/五雷/五族/
五色/五味/五苦/五子/五政/五美德/
自性五分法身香/五分法身也。
◎「唯」:
應許/允諾/信也。明悟/了然也。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曾子於此刻實為證道也!
「隹」:短尾鳥之總稱。
《詩經》緡蠻黃鳥知其所止。
黃昏了,鳥知歸巢,回本家,
可以人而不如鳥乎?「快歸鄉」吧!
◎「知」:
乃良知良能!般若智慧!
慧命慧根!知所當知。
又「矢」,箭也。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
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足、止」:
《老子·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
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六祖慧能悟道曾云:「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禮記.大學》:「大學之道:
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吾唯知足』闡述參考資料:
「空」字的啟示
玄妙奧義,微妙玄理,乃在「穴」下,勤用「工」也!
未經「明師」「點穴」難「悟空」,
既經「天命明師」指點,可明通。
原來「悟空」妙無窮!
《心經》:「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掛礙,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心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觀空亦空,所空既無」、⋯⋯「空中妙有」、「淨空」、「歸空」、⋯⋯⋯
妙理蘊藏在其中,空而不空乃真空!
真空妙有悟明通!悟空觀空空不空!
歸空不空真悟空!悟空悟空真悟空!
〔萬空歌〕【悟空禪師版 明】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東昇西墜為誰功。
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
權也空、名也空,轉眼荒郊土一封;
田也空、屋也空,換了多少主人翁。
喜也空、悲也空,無非都是在夢中;
緣也空、孽也空,前生後世覓無蹤。
詩也空、曲也空,隨風飄落任西東;
帥也空、醜也空,轉瞬即是白髮翁。
春也空、秋也空,繁華過盡就是冬;
江也空、海也空,幾度輪迴做田耕。
情也空、義也空,大難來時影無蹤;
愛也空、恨也空,人生陌路不相逢。
成也空、敗也空,百年身後罪名聲;
真也空、假也空,真真假假兩難清。
食也空、色也空,酒囊飯袋養殘生;
親也空、戚也空,親榮戚貴才溝通。
苦也空、樂也空,苦樂從來不均衡;
身也空、意也空,體魄剛強路難通。
鬪也空、讓也空,爭來讓去不兼容;
非也空、是也空,是非自古不明分。
福也空、禍也空,禍福相依一路行;
恩也空、怨也空,恩怨相交一杯羹。
好也空、歹也空,好歹盡在不言中;
善也空、惡也空,善惡相報難評公。
醒也空、夢也空,一枕黃粱事無成;
活也空、死也空,生難死易奈何終。
朝走西、暮行東,人生猶如採花蜂;
採得百花成蜜後,到頭辛苦一場空。
夜來聽到三更鼓,轉身就見五更燈;
從頭到尾暈轉向,人生一世空空空!
⋯⋯⋯⋯⋯⋯⋯⋯⋯⋯⋯⋯⋯⋯
〔萬空歌二〕:
【志公和尚‧寶志禪師版 梁】
南來北往走西東,看得浮生總是空:
天也空來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大地本來無寸土,人生勞碌一場空。
日也空來月也空,來來往往不留蹤;
日月星辰常運轉,人亡千載永無蹤。
山也空來水也空,隨緣變化體無窮;
青山綠水依然在,為人一死不相逢。
田也空來地也空,換了多少主人翁;
世間多少窮後富,也有多少富後窮。
金也空來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
萬兩黃金拿不去,為他一世受牢籠。
生也空來死也空,生死如同一夢中;
生如百花逢春好,死如黃葉落秋風。
夫也空來妻也空,大限到了各西東;
夫妻本是同林鳥,可憐死後不相逢。
男也空來女也空,黃泉路上難相逢;
貴子賢孫休貪愛,人因痴愛墮牢籠。
幻化空身虛變現,空是色來色是空;
空手來了空手去,到頭總是一場空。
朝走西來暮走東,人生恰似採花蜂;
採得百花成蜜後,一場辛苦一場空。
夜深聽得三更鼓,翻身不覺五更鐘;
從頭仔細想一想,便是南柯一夢中。
不信但看桃李樹,花開能有幾時紅;
任你做到公卿相,死後還歸泥土中。
身歸土、氣歸風,一片頑皮裹臭膿;
敗壞不如豬狗相,何不當初問志公。
生有一、死無二,休向人前誇伶俐;
生前置下田萬頃,死後只得三步地。
寬八尺、長丈二,仔細思量真箇是;
若人死後帶得去,志公與你親書契。
※萬空歌〈明 悟空禪師版〉:
https://howardhu.pixnet.net/blog/post/20092263-%e8%90%ac%e7%a9%ba%e6%ad%8c
◎「知足」:
《老子·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親自白話翻譯:
身外的聲名,與身內真我的生命,
那一樣應該親近呢?
身內真我實質的生命與身外多餘的物質,那一樣應該重視呢?
得到身外的聲名,與失去真我永恆的生命,兩者之間比起來,那一樣貴重呢?所以說,過分的貪求物質與名利慾望的人,必定要勞心勞力,大費精神,而失去越大。
貪財貨利祿的人,必定喜愛寶貴的珍品,但是珍品藏得越多,反而招人嫉妒怨恨,身遭橫禍。
所以知足的人,他的心就減少貪求,
身心自然超於無憂無慮之間,
如此的話,更遠離了羞辱侮蔑之事了。
天下有道與天下無道--知足章第四十六
《老子·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
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親自白話翻譯:
天下有道的時候,國泰民安,人人知足,這個時候,能夠用來戰爭的馬,都可以讓他在田野之中,糞田施肥,
清閒自在。
就好比有道的人,身心泰然,
沒有心猿意馬胡亂奔馳之患,
以中正之道立命,以和煦之氣養身,
自然清靜無事了。
但是,一旦到了天下無道的時候,人人貪得無厭,這個時候戰亂難免要
發生了,因此,兵馬也都要生死於荒郊野外了。
就好比修道的人,如果不守清靜無為的話,時時便會產生貪得無厭之念,導致心上之「刀兵」橫出,性中之「意馬」胡闖,不得一時的寧靜。
這個時候三魂七魄,盡成魔君之輩,時時擾亂;五臟六腑,盡為交戰之場,神無一刻之守舍,心無暫時之安閒,此就是人心無道之時,
因此,性命怎能長保呢。
由此看來,天下罪惡之大的,
還不能超過這些多思的慾望。
如兄弟鬩牆,朋友反目,覆宗滅族之事,皆是一念之微所害,就好像
星星之火雖微,卻可以燎原廣闊。
所以說修行之人,先要止念,念頭如果不止,雖是日夜不眠的一心求道,但也只不過是勞形而已。
因此學道之人就是受了
「慾望與不知足」所害。
所以說,知足之人,無所不足,
無往而不泰然,因為不求身外之物,
反得身中「自性之寶」,如此之人,
還有什麼可貪求的呢?
◎★「知」源/「知」元
《易‧乾卦‧彖傳》: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終,
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
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易‧乾卦‧象傳》: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
《易‧乾卦‧文言》九三曰: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何謂也?
子曰:「君子進德脩業,
忠信,所以進德也。
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知至至之,可與幾也。
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
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
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
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
後天而奉天時。
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易‧乾卦‧文言》:「知進退存亡
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知」命/知禮/知人
《論語·堯曰第二十(三)》
子曰:「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不知禮,無以立也。
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註釋: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孔注:「命,謂窮達之分。」
邢疏:「天之賦命,窮達有時,
當待時而動;
若不知命而妄動,則非君子。」
朱注引程子曰:
「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
人不知命,則見害必避,見利必趨,
何以為君子?」
君子,皆有道德知識的人。
按古人說人道本於天道,
人的禍福窮通夭壽等,
無不為天所支配,這就叫做「命」;
由於它是天所賦予的,
所以叫「天命」。
不知禮,無以立:
禮人倫日用間所不能缺少的節文,
是立身的根本;
若不知禮,則不能立足於社會。
朱注:「不知禮,則耳目無所加,
手足無所措。」
不知言,無以知人:
聽人言語得失,可以知人的邪正。
所以不知道聽人的言語,
即不能知人的善惡。
語譯:
孔子說:「不知信奉天命,
就不能成為君子。
不知禮法,就不能立身處世。
不知辨別人言的是非,
就不能辨別人的邪正。」
孔子說:「不了解天命的道理,便不知天下之興衰、氣數之窮達,便無法躬身行道,不足以成為君子;不懂得做人的禮儀,便不知立身守約之儀則,將無從立身於社會;言者心之聲,若不善於辨知人的言語,將無從了解人的是非善惡。」
◎本章是孔子說明為人之基本知識。
本章為《論語》的最末一章,涵意必然深厚,而「知命」尤為重點,漢董仲舒曾謂:「天命之謂命,人受命於天,固超然異於群生,貴於物也,故曰天地之性人為貴。明於天性,知自貴於物,
然後知仁誼,重禮節,安處善,
樂循理,謂之君子。
故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此之謂也。」
至於「不知禮,無以立」的道理,正如《左傳昭公七年》載孟僖子所說:
「禮,人之幹也;無禮,無以立。」
孔子又曾告誡他的兒子說:
「不學禮,無以立。」
在古代重視禮儀的社會上,禮的重要性的確如此,即使現代是科學文明的社會,一個不懂禮儀的人,又何嘗可以立身呢?
至於「不知言,無以知人」的道理,誠如劉寶楠《論語正義》所說:
「言者心聲,言有是非,
故聽而別之,則人之是非亦知也。」
如《易經‧繫辭傳》說:
「將叛者其辭慙,中心疑者其辭枝。
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這就是孔子「知言」,就可以知人的學問。
孟子說:
「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
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也是說「知言」就足以知人的要句,
均是最好的參考。
◎本章論君子的「三知」:
(1)知命便知性;知性便知天,此為由人道修天道的要則。
(2)知禮,便明理,理明則秩序和諧。
(3)知言則辨是非、正邪、真偽,而事可通。
三者皆通,則自可拔於流俗,明理見性,進而濟物澤民,化行天下,娑婆世界化為蓮花邦則指日可待也。
《論語》以本章結尾,實具有勉勵與無限期許的意味在,望同修者共勉之。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xp3vlo.html
◎★「知」己/「知」人/「知」天
《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
不願乎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
素貧賤,行乎貧賤:
素夷狄,行乎夷狄;
素患難,行乎患難。
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
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
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禮記.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
在止於至善。」唐.孔穎達.正義:
「在止於至善者,言大學之道,
在止處於至善之行。」
◎六祖慧能祖師曰:
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
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
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
善惡,不可耽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
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
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
名解脫知見香。善知識!
此香各自內薰,莫向外覓。
◎有意思的古錢幣:
「吾唯知足」的出處:
話說圓音寺橫樑上一隻蜘蛛因聽佛祖講經而有了佛性,一心想修成人形。佛祖有心渡牠,便開口對蜘蛛說:「你即已有靈犀,那我來問你,你認為人生最珍貴的東西是什麼?」蜘蛛不假思索的回答:「人生最珍貴的東西是得不到。」
佛祖笑笑不再理會牠了。就此過了一千年,蜘蛛仍舊天天聽禪誦經,盼望有一天能修得人形。突然有一天一滴甘露滴在蛛網上,看著這一滴晶瑩剔透的露珠,蜘蛛動了凡心。正當牠慢慢接近露珠時,一陣長風把露珠吹走。蜘蛛望風長嘆,從此無心向佛,愁容滿面。此時佛祖又開口問蜘蛛:「你認為人生最珍貴的東西是什麼?」蜘蛛嘆了一口氣回答:「人生最珍惜的東西是已失去。」佛祖笑笑說:「好吧!蛛兒,我就讓你到人世去走一遭吧!」
百年轉眼即逝,佛祖再次出現已是蛛兒在人間彌留之時。佛祖再次提問:「蛛兒,你認為人生最珍貴的東西是什麼?」此時白髮滿頭的蛛兒才恍然領悟:「人生百年就如長風吹走甘露,一切心中慾望之物皆為鏡像。最珍貴之物也不過平常之物,而平常之物反倒是最珍貴之物。願來世我仍能做圓音寺橫樑上的一隻蜘蛛,天天聽禪誦經,唯吾知足。」
◎「吾唯知足」最早出現在漢朝的古錢幣上面,微妙之處就在於這四個字上、下、左、右共用一個口字,所以後人又稱它「藉口錢」。
而為什麼如此蘊涵禪理的四個字,
會最早出現在人人夢寐以求、
不可或缺的錢幣上呢?
也許這也正是佛祖給出的一個禪機吧!錢幣總是人性貪欲的根源,而錢幣中代表「口」字的方孔,位於正中則表示人心。方孔是空的,則暗示人心本為空,是人不斷將它裝滿,然後再把它掏空,再裝滿,再掏空,反反覆覆無休無止,才如此疲疲憊憊,身心皆累!
若珍惜現實中的平常,又何來
「得不到」和「已失去」的苦惱?
圓音寺橫樑上那隻蜘蛛終於參透了此中鏡像。
而「吾唯知足」的古錢幣早已消失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俗世洪流中的渺渺眾生早已辜負了佛祖的禪機,又如何去參透人生最珍貴為何物?
下一篇:〔太上感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