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6 13:58:46路痕

談讀詩和寫詩的落差


圖/鴻魚的贈字和映彤的贈畫



由於參與了極短篇作家協會成立大會,前幾天登錄加入了某個歷史悠久的線上文學網,發現文學網中的自由發表類別「詩」的發表帖數,遙遙領先散文和小說數十倍至數倍。但,如果點進每篇發表的詩去看,閱讀別人的作品的人寥寥可數,真是令人不免唏噓呀!
由此可知一直以閱聽者的「小眾文學」而論的現代詩,其實只是「讀」的小眾而已,如果就「創作和發表」而論,其實是文學創作領域裡的「大眾」。這也印證了常聽人說的一句話:「寫詩的比讀詩的還多」。而這現象也不只是網路上如此,在出版市場銷售成績上,詩也是一向被詬病為「票房毒葯」,比諸於散文和小說,詩可說是出版商的「惡夢」。

照道理講,短小精緻的現代詩應該更能提供給快速閱讀的樂趣和貼近工商發達的「速食社會」神經,但為什麼網路文學和現實社會竟會出現讀詩的比寫詩的還多的這種極大落差?甚至出版市場也出現排拒詩的怪現象呢?細思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

一、 詩的晦澀
詩的晦澀是造成詩閱讀的一大障礙,也就是晦澀成為拒絶讀者親近或篩除讀者的「防衛機制」。這裡說的「晦澀」當然不是一種非黑即白的絶對判別,不過站在普羅大眾的閱讀水平和習慣而言,謎樣的聯想空間或太艱深費解的造句、跳脫,肯定會造成閱讀者某些不適的反應。

二、 淡而無味
太艱深和晦澀會造成一般大眾讀詩的反感,反之淡而無味的詩文字陳列也會使人如同嚼蠟而摒棄閱讀。詩既為最短小精簡的文類,內容當得「以小搏大」,能承載較大的語意空間。如果在短短的行伍文句之後,一眼盡覽卻不能使讀者體會到閱讀的樂趣,怎能維持一讀再讀的習慣和信心?

三、 詩的「戲劇性」匱乏
比諸於小說、散文其它文學類別,詩這種文體,實在不是用於鋪陳故事的好媒介。然而,故事或戲劇性的伏筆和橋段,卻是能引起讀者期待和一再追索的閱讀樂趣。雖然詩體也有敘事詩、長詩、史詩甚至詩劇,但畢竟張力強的詩語言會切斷故事陳述的流暢性,反而打擾了聽故事人的雅興。所以用詩語言來說故事的方式,很難在語言的藝術性要求和敘述美感間取得最佳的平衡。

四、 詩的傳統包袱
照道理,自古流傳下來根深蒂固的詩文化傳承和根基,對現代詩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和滋養。但是,這麼龐大的詩文化遺產,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大眾對現代詩的「僵固觀念」和弱化了讀詩的「適應能力」。前人既在聲韻和格律上早已定義並設定了「詩的範例樣貌」,且取得「相當高度」的成就;後人要想以自由體的表現方式在這一文體上推陳出新,來尋求讀者的共鳴和感動,殊非易事。

五、 文化發展和生活型態的桎梏
時代日新月異,媒體和現代人的生活習慣也跟著調整和跟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產生革命性的突破,取得資訊和閱讀的方式已走入了顯象和聲聞結合的傳輸時代。詩的靜態單純文字表現方式,已不能滿足媒體聲光的娛樂要求,而立體性或行動性的詩表演又遊走在藝術和文學的模糊地帶,不是詩的大宗。除非自己有發洩創作的慾念和需求,否則藉由閱讀詩的文本來尋求豐足文化或娛樂蒺果,恐怕尚有不足?而且會因科技新寵頻變的主流價值,而漸漸式微被忽視,最後走入學術研究的冷僻路子。

以上所及,只是筆者一時想得到詩閱讀的現象和困境,難怪讀詩的人口會急速下降以至於成為僻徑冷門。當然還是有一些有志於詩的小眾,透過讀詩、學詩、寫詩、論詩而進一步得窺詩的堂奧甚至樂在其中,最後並取得一定的文學成就。也有一些愛詩的人士大力嚐試改變詩的風貌或深耕試作把詩融入生活中,這都是表示詩有它不可取代的魅力。

詩這種文體在世界文壇流行了數千年,諾貝爾文學獎也一再以優良詩作為最高獎讚。我想即使文明再怎麼一日千里,只要人類還有愛,還有一點詩情畫意和靈魂,詩這種書寫和現象也必像珍珠,一路在文學、文明的大海中,發散自己獨有的文學熠熠輝光。
(悄悄話) 2011-11-18 15:12:36
素手秋心 2011-10-20 19:45:44

筆隨意轉,散發出最強烈/深刻的感染力量。
這就是字的生命表現。
組字串句/抒文詩篇(凡心對人間的依戀,以文字來載明歲月。)

ps:

阿飛很有才情,值得推薦再推薦。
秋心關站......無奈矣(哈哈哈)

版主回應
才情?
大家消遣拿去配花生啦
我才不管那些
我只是做我自己
這是我的生活

別太在意網上的流言蜚語吧.
2011-10-21 00:30:07
如詩如醉 2011-10-19 21:54:52

不是詩人莫浪吟
這話說得真好
可惜人人都自以為是詩人
詩興一發莫可遏止
誰願意發時間去看啊
文章孩子是自己的好
老婆情人是他人的美
弊帚自真真是文人通病
我也要深深自省
呵呵-----

版主回應
我想
讀好詩其實也是一種享受
不過現在爛詩充斥
讀到好詩的機會變少
所以大部份人不如自己寫自己欣賞
反而對閱讀興趣缺缺了...
2011-10-20 09:41:42